宝贝....妈妈永远爱你。

亲爱的宝贝,今天聊聊孤独这个话题吧。

其实很早就想聊聊这个话题。一方面,因为孤独并不是某个人独有的,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一方面,因为孤独的感觉经常出现,甚至每次睡觉、思考的时候都会出现,并不是只有在难过、伤心或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有;一方面,因为人在面对孤独时往往伴随着不好的情绪和感受:人在孤独的时候会感觉被黑暗笼罩、深不见底,产生害怕、恐惧和无助,让人想努力挣脱出来;也会觉得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个格格不入的环境和世界,无法融入,充满了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痛苦和难过,找不到同类,极度缺乏归属感;也会怀疑并思考:自己是不是被抛弃了?极度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怀疑这个世界对自己充满恶意,怀疑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爱自己、保护自己,极度缺乏安全感,像一个蹲在黑暗中、瑟瑟发抖、羽毛被雨水打湿的幼鸟,极度可怜和悲伤。

总的来说,孤独是一个人这一生都无法躲避的话题,也是容易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感受。虽然爸爸也时常思考和总结自己对不同孤独情景的经验,但此时此刻,为你写文字的时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话题,谢谢宝贝。

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出现的问题依次是

1: 什么是孤独、孤独的本质和类别

2:孤独的特点、特征

3:人为什么会孤独,以及什么情况下容易感觉孤独

4:孤独的坏处和好处

5: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孤独

6:该如何处理孤独

上面这几个问题是我想回答孤独话题时提给自己的,我也希望你能在有时间的时候自己再认真地阅读相关的心理学著作和文章,来梳理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应对措施。如果你时间不够的话,那就先看看我的思考吧。下面的内容就按照上面的问题来依次展开。

1. 什么是孤独以及孤独的本质

从定义上讲:孤独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期望的社会联系”与“实际可获得的联系”之间的落差所引发的不舒服情绪;它不同于独处与社交隔离。一个人可以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也可以独处而不孤独。

从本质上讲:孤独是由期望社会联系与现实社会联系之间的差距引起的落差感导致的。我们对情感亲密、理解与被接纳的期待若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期待可来自亲密关系、友谊、群体归属或“有意义的共同体”。心理学研究常将孤独分为情感孤独(缺亲密伴侣/知己)与社会孤独(缺群体归属与社交网络支持)。

从价值上讲:孤独像人身体上的“社会性”疼痛,提醒我们需要建立和修复与他人的连接,具有信号和提醒功能;短期孤独可能促使人提高寻求外部连接的动机,长期孤独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从来源上讲:孤独不仅是个人情绪,不仅是个人不能或无法与外界建立连接和联系;也与社会结构有关,如城市化、流动性、数字化互动替代见面互动、年龄结构变化、工作制度与社区衰退等,社会性的结构变化会改变人们的“可接近的、有意义的关系”机会结构,让人更难建立需要的社会连接。

从类别上讲:心理学将孤独分为四种类型,低度孤独(短暂不适,最易化解)、社会孤独(缺乏广度连接——如朋友圈小、朋友少)、情感孤独(缺深度亲密——如无人或无法倾诉)和存在孤独(哲学层面的“生而孤独”,最深刻)。

2. 孤独的特点、特征

孤独的核心特征是主观性。孤独感直接取决于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上是不是一个人、是不是孤立,是“感知到的情感和社会关系断裂”,且因人而异、个体差别极大。 孤独感常见的特征包括:

情绪上:空虚、寂寞、无助、不被需要;常伴焦虑或愤怒。

行为上:回避社交、沉迷追剧/物质消费、睡眠差、疲倦;洗澡/独处时间延长。

认知:自我贬低,觉得“无人理解”,更易将负面情绪内化。

3.人为什么会孤独,以及什么情况下容易感觉孤独

人为什么会孤独,按照定义来说是指期待的情感和社会连接与实际的情感和社会连接的落差导致的。在特定的情况下,缺少社交团体和朋友的社会联系;找不到知心人袒露心声和倾诉,因而缺少感情连接;渴望完全融入和连接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的存在是客观绝对的,无法与世界完全的100%的连接,必须有个地方只有自己能够面对和处理。

有了上面的划分,其实就容易找到那些让我们产生孤独感的情景了:

1:突然的环境更换和变化,让我们的社交圈、朋友圈变小了,数量变小了。

比如搬家、转学、调到新的国家去工作、长期独居、疫情封锁等等,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社交范围变小、交流对象的数量变少,都可能引发孤独感。突然觉得没人聊天了,没人一起吃饭了,没人一起玩游戏了,没人一起学习了等等。就像昨天还十几个人在办公室里热热闹闹、紧张忙碌的工作,今天突然公司解散了,办公室里人去楼空,安静的容不下一粒灰尘,那种冷清、孤寂和落寞感瞬间就上来了。

2:缺少深度交流的对象,缺少被无条件接纳、深度理解和能产生情感共鸣的人。

比如遇到了困难和气愤的事,想倾诉却发现没有能够值得信任的人;比如向父母、亲人解释了很多,却始终无法获得理解和支持;比如向朋友分享烦恼和痛苦,却只是得到了“哈哈哈”和“没事啦,不算啥大事”;比如面对职场上同事的心理界限,同事是同事、不是知己;比如异地恋或伴侣之间的情感疏离,人不在或在身边,但心却不在一起;比如想哭的时候,却发现身边没有人可以拥抱和抚慰;

3:当进行深度思考和感悟时,就会发现,你是个绝对单独的个体,始终无法完全与外部世界充分的连接。

就像《一个人与两个世界》那篇文章中描述的一样,每个个体都有其单独的内心世界。而这个世界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外面的任何人都很难完全的进入和连接。就像《友谊的层次》文章里说的一样,再好的两个人,在价值观上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甚至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

在你的内心里总有一个地方、一个观点、一个想法、一种感觉,是只属于你自己的,只有你能感受得到的。非要让某一个人、某一群人完全的理解你、认可你、支持你,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每个人都是个圈,各个圈即使有交叉也不能完全一样,也不可能完全覆盖。其实,这时候,我们更应该理解,这就是客观世界,这就是人性,这就是我们需要独自面对的内心世界。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