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粉绿、特朗普支持者、网络暴民等类似极端人群的心理:认知吝啬者
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认知吝啬者”,意思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喜欢省力,不想花太多脑力。因为这样,我们在判断事情时容易用最快捷、最省力的方式——这就是内隐偏见,也就是潜意识里快速、直觉的判断。而外显偏见则是人们有意识的态度,比如人们说的话、做的决定,这会受到社会规范和个人动机的影响。
在这个框架下,偏见可以分为两种:
-
内隐偏见:自动、快速、直觉的偏见,在不深思的情况下就出现了。
-
外显偏见:有意识、有控制的偏见,我们在反思、判断或表达时才会显现。
当人的脑子有足够资源,或者愿意思考时,可以抑制自动偏见,让外显偏见下降。但如果脑子忙、注意力分散,或者没动力思考,内隐偏见就更容易跑出来。研究发现,执行功能强的人,内隐偏见和外显偏见的关系较弱,因为他们能用“有意识的控制”抑制自动偏见。
认知吝啬还会让人走捷径、思考不全面。比如很多人喜欢只凭表面现象下结论,表现就是“不是风就是雨”。这就很容易被操控——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政客画的大饼。
举个例子,有些人看到美国提供社会福利,就说这是社会主义,然后断言社会主义不好,再拿中国作比较。但他们通常没有想过,中国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根本不是社会主义,也和传统社会主义关系不大。
再比如说关于马克思,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马克思?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谓的共产主义?有多少人真正读过《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我自己也读过一点,但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就放弃了,其中很多抽象概念我根本不能理解,虽然我觉得挺乌托邦的。
从认知机制来看,人喜欢用自动、快捷的方式处理信息,这让自动激活的印象、刻板印象和偏见更容易影响判断,而不是每次都去深度思考。刻板印象和偏见其实是一种“工具”,帮你快速判断——因为人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做详尽分析。当认知资源少、时间紧、注意力分散时,自动偏见就更容易跑出来。
所以,如果你经常省力思考、快速判断、依赖刻板印象,内隐偏见就更容易影响你;如果你愿意思考、投入脑力,你就能减少外显偏见,或者让自动偏见不那么明显。但即便外显态度看起来很平等,内隐偏见也可能在运作,这就是为什么内隐偏见和外显偏见之间的关系通常不高。
总结来说,内隐偏见就是“自动跑出来的类别联想和刻板印象”,外显偏见是“有意识表达的态度”。认知吝啬者的倾向,让人们总是频繁使用快速判断的自动路径,也就给内隐偏见提供了肥沃土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