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社会主义市长竞选人让选民有了新憧憬

「社會主義市長」為何出線?從三座藍城讀懂美國的經濟與政治
一、三城選情:是真的左轉,不是錯覺
2025年的美國,正掉入一場「社會主義溫水煮青蛙」的陷阱。
紐約、西雅圖、明尼阿波利斯三座城市的市長選戰,幾乎成了「誰更會撒錢、誰更會討好佔制度便宜者」的大比賽。
紐約的民主社會主義者 Zohran Mamdani 打著「免費公車、凍漲租金、徵稅富人」的旗號出線,AOC、Bernie Sanders親自站台助陣;
西雅圖的 Katie Wilson 以「人人有房權」為政見;
明尼阿波利斯的 Omar Fateh 則主張「反警察+免費醫療+住房權」三合一。
這三城長年是深藍票倉,如今卻在市長層級被社會主義派迅速壓境,象徵的不只是政客換皮,而是選民的經濟痛點!當選民越來越覺得「市場失靈」,他們就更容易相信——政府應該多管一點。
二、選民為何轉向「政府管多一點」?
1,房租與工資的壓力
紐約的平均租金早已破 3,500美元,成長幅度遠超工資。西雅圖與明尼阿波利斯同樣供給緊縮,民眾自然對「凍漲、租管、社宅、公費交通」心動。
2,查流程+高合規成本
藍城政府最愛談「永續」與「公平」,卻用一紙法規掐死市場活力。冗長環評、綠建要求、僵化分區,供給被卡、成本墊高。
更大的問題是——法規疊床架屋。舊的規定不會刪,新的一條又加上去,結果越修越厚、越審越慢,審查流程動輒拖上數月乃至數年,活像「官僚慢性病」。
以我家附近的果園為例,疫情前就掛出「將轉建住宅區」的告示牌,真正動工卻是 2025年夏天。
這五年以上的時間成本、土地利息、人工變動,全都轉嫁給消費者了。
政客再假裝救世主說:「看吧!房價太貴,我們要補貼!」
結果就是:中產階級再被政策割一刀。
我家附近這片住宅建案裡還有10%的「可負擔戶」。建商不是慈善家,這10%的虧,全轉嫁給其他90%住戶——坪數縮水、管理費上漲。這種「包容性分區」根本是道德包裝下的「強迫交叉補貼」。
3,福利膨脹與財政壓力的惡循環
加州早就是反面教材:醫療與社福開支年年爆增,最後逼政府不是加稅,就是砍福利。
城市層級若繼續「用福利取代治理」,最後的結果,就是短期快感換來長期赤字。
三、這不是「市場失靈」,是「政策使巿場無法運作」
供給端被扭曲,稅基被掏空,治理失能,讓選民誤以為「資本主義不靈」。
其實,問題從來不是市場沒效能,而是"政策"把市場關進牢籠。
藍城政府愛談公平,卻懲罰了努力的人;
愛談永續,卻讓效率死亡;
愛談包容,卻讓中產階層被擠出。
四、個人責任的消失:尊嚴不是政府給的,住房更不是人權
美國正在失去它最珍貴的精神——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個人責任)。
如今的年輕人被教導:「你買不起房,是政府的錯;你沒存錢,是富人壓榨;你失業,是制度不公。」
這正是社會主義最甜的毒藥。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辛苦。現在的孩子因AI和房價焦慮。
我們那一代,是被升學主義折磨的世代:國三就開始喝濃茶熬夜念書,當年大學錄取率僅三成,研究所更不到2%。
高中把 TIME 雜誌當社論背,因為我知道——學英文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改變命運最快的方式。
這次去遊輪,遊輪上來自東南亞、東歐的員工:不會英文的在廚房洗碗,會英文的在外場當服務員。
我們在矽谷的房子,全靠自己買的,沒有人幫一毛。
八年前房貸利率3.4%,一筆一筆地繳;疫情後重貸,降到2.5%。
也沒有人替我們「實現住房權」,也沒有人叫我們重貸,我們只是自己注意,不找藉口。
資本主義的美在於:
你不需要特權、不靠血緣,只要肯付出、Stay informative、自我教育,肯堅持,就能改變命運。
五、富人不是敵人,是引擎
左派最愛高喊「Tax the Billionaires」,卻忘了這些人繳了超過七成的稅、創造最多的工作。
前50%的富人貢獻了全美超過70%的消費支出。
他們買房、旅遊、投資、捐款——支撐了整個經濟循環。
有錢人不消費,經濟垮了;經濟垮了,股市就垮;股市垮了,稅金也收不到。
富人買豪宅、開公司、請工人,這才是經濟循環的引擎。
一旦嚇跑了富人,不只是課不到稅,更連帶讓底層失去糊口的機會。
六、保守資本主義的處方
要讓城市回到正軌,不是「撒更多錢」,而是讓市場重新能工作。
1,放寬中密度建築、設定審批時限(逾期視同通過)、刪掉無謂綠建規範,像川普一樣,永遠從供給面下手,看看油價,當開採能源沒有一堆法規綁住,油價自然下跌。
2,以工換補: 補助綁就業訓練,杜絕長期依賴。
3,重建秩序: 該執法就執法,讓城市重新有預期的規則。
4,保護稅基: 不再獵富,而是近悅遠來,而且是吸引"會繳稅"的人,而不是嚇跑繳稅的,吸來佔便宜的。
5,公共交通先修品質,再談免費。
城市需要「創造繁榮」的市長,不是「分配匱乏」的市長
社會主義市長短期靠補貼、凍漲與「免費」止痛,民調自然亮眼;
但當供給凍結、稅基流失、秩序崩壞時,下一輪的痛更大。
其實拜登當時選上,我也曾擔心過,看他大撒幣,open borders,免學貸等。
但後來川普的勝選證明——美國的制度仍有能力自我修正。
歷史從來不是單行道,錯誤的政策終究會帶來反作用力。
就讓 Mamdani 試著當個幾年市長,看看他怎麼開國營超商、推免費公車、把基本工資調到 30 美元。
屆時供給被壓制,物價上漲、企業加強自動化減少僱用,富人為了避稅往佛羅里達或新澤西出走,也許才會讓選民真正理解:
住房不是人權,努力才是。Mamdani高喊要給紐約人尊嚴,但
尊嚴不是政府給的,而是你在市場裡靠腦袋、在汗水裡掙回來的。
左派政客可以印鈔、蓋房、開支票,
但他們蓋不出自尊,也印不出尊嚴。
社會主義的城市,搞到最後,治安壞了,稅更高了,來蹭免費的人更多,居住環境更糟,大家一起變得沒有尊嚴。
May be an image of crowd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