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谈天下(360) 中美关系:经济脱钩vs政策趋同
近年来中美关系进入“竞争主导、有限合作”阶段,贸易摩擦、技术封锁、供应链重构等举措推动“经济脱钩”趋势;与此同时,两国在治理逻辑与手段上出现明显趋同: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法律的域外适用(长臂管辖)、以国家安全名义重塑经济政策边界。

稀土产业因其在高端制造、国防与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性,成为这场结构性竞争的“试金石”与核心杠杆。我们试图分析稀土在中美竞争中的作用,给出近年产量与加工能力数据,并同中美在港口滞港/滞箱费用监管与政策进行对比分析
一、问题背景:脱钩、趋同与资源战略化
脱钩的广度与深度:最初由贸易与投资摩擦驱动,迅速扩展至高科技(芯片、AI、量子)、关键原材料(稀土、锂、钴)、金融与人才流动等领域;政策工具包括关税、实体清单、出口管制、对外投资审查、补贴与产业扶持等。
趋同的悖论:尽管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但在“应对他国竞争/制约”的外部压力下,两国都通过国家力量重塑市场 —— 表现为积极的产业补贴(产业政策)、法律工具的域外延伸(长臂管辖)以及把“经济问题安全化”(国安优先)。稀土作为关键资源,既是中国的天然优势也是美国寻求产业自主化的首要目标。
二、稀土:为何成为中美竞争的核心要素?
技术与应用——“不可替代”的关键零部件原料:稀土元素在高性能永磁材料(NdFeB)、光学玻璃、抛光剂、催化剂、磁合金、军用电子与导引系统以及风电、EV(电动车)及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部件中有不可替代的用途,因此其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防与高端制造能力。

供应链结构——“从矿到磁”的链条决定了话语权:相比于矿产资源分布,稀土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冶炼分离与磁材加工,这是附加值最高且技术门槛最大的环节。中国长期在冶炼分离和磁材制造上占据主导地位,使其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较强的议价与调控能力。
三、数据:近年全球稀土产量与加工能力(表格与注释)
注:下表基于 USGS、专业期刊与行业公开数据整合(以 REO — rare-earth-oxide 等价量计)。由于不同来源对“矿产 vs 冶炼分离 vs 磁材产量”口径略有差异,表中尽量标注口径与来源年份。具体原始数据文件/图表可在 USGS 矿产年鉴与相关机构报告中查证。
全球主要国家稀土矿产产量(REO 等价,近年对比)
年份 全球总产量 中国 中国(加工/分离能力占比) 美国 主要其他国家2022 ~350,000 ~255,000
加工/分离能力约占全球 80%+
~41,600 澳大利亚、缅甸、俄罗斯、越南等(合计占比增多)。
2023 ~350,000–370,000 ~255,000–270,000
中国继续主导精炼与磁材(加工能力占比 80–90%)
~41,600 缅甸、澳大利亚产量波动显著。
2024 ~390,000(估计) ~270,000(中国配额/产量)
中国在“冶炼分离与磁材”加工能力仍然占绝对优势(行业估计 85–90% 的中下游加工能力在中国境内或受制于中国产能链)。
~45,000(Mountain Pass) 澳大利亚(Mt Weld)、缅甸、越南、南非、巴西等。
说明与来源:上表核心数据以 USGS《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24/2025)为主干,并辅以行业媒体与公司年报(如 MP Materials、Lynas)对“加工能力/分离能力”占比的补充性估计。USGS 明确列出了 2024 年全球矿产量与主要国家数据,行业分析则指向中国在“冶炼分离/磁材”环节的高度集中性(行业普遍估算中国占 80% 以上,某些报道和机构数字甚至提出 85–90% 的加工话语权);上述估算用于说明产业链控制的现实。

四、稀土政策:中美最新的制度工具与时间轴(要点与影响)
下面给出简明的中美稀土政策时间轴(要点),突出近三年关键动作与影响评估。
中美稀土政策时间轴(要点)——近年精选事件
时间 中国重要政策/事件 美国/盟友重要政策/事件
2017–2020 中国逐步收紧稀土产能许可与环境标准、淘汰小散乱产能
美国开始把稀土等列为关键矿产(DOE/USGS 报告逐步丰富)
2020–2022 地方与中央加大对稀土资源整合的推动(并购、行业集中)
美国通过 CHIPS/Infrastructure/防务投资,开始补贴国内关键矿产与加工;对外寻求盟友供应(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
2023 中国提高 2023 年稀土矿产与分离配额(例如工信部/有关部委配额)并强化环保与总量控制
美国强化对国内矿山与中游加工扶持(DOE/DoD 投资、拨款)并签署合作项目(对 MP Materials、Lynas 的支持)
2024 《稀土管理条例》出台/或修订(将稀土列为国家资源、明确行业监管与环保、出口监管权)——(中国国务院/工信部等法规化推进)
美国通过/执行更多“关键矿产投资”与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在美建设分离/磁材产线(MP、Lynas 等项目推进)
2025 中国进一步将稀土出口与相关技术纳入更严格的出口管制/许可管理(对境外使用含中国原产稀土的产品与技术要求申请许可),并成立或强化国营主体(如中国稀土集团)以统一调控。
美国继续大量投入(DoD/DOE)并与澳大利亚、日本等伙伴强化“关键矿产伙伴关系”,推动在美或友岸国家建立分离与磁材产业链(MP、Lynas Texas、GM 和私企合作等)。
影响评估(简要)
中国层面:
通过立法(如《稀土管理条例》)与国企/央企整合(中国稀土集团化)实现对总量、配额、环境准入、技术出口的集中管理,从而把稀土转化为“国家战略资源”。这增加了中国在战略谈判中的筹码。
美国层面:
短期目标是通过财政与安全部门的支持重建“从矿到磁”的链条,长期目标是降低对中国冶炼分离的依赖,建立多元、盟友友岸化的供应体系(但短期内规模与成本问题仍是挑战)。
五、产业与地缘政治的互动:中美在稀土上的战略博弈分析
资源→加工→技术:链条控制优于单纯资源拥有
虽然稀土矿床分布广(中国、澳大利亚、越南、美国、巴西等都有储量),但关键在于冶炼分离与高端磁材制造能力。
中国的“加工优势”使其具有即刻影响下游产业(尤其高端永磁体与稀土合金)的能力。若中国选择收紧出口或技术外流,将对短期内依赖进口的企业造成显著冲击。
政策工具的相互作用:补贴 vs 管控
美国选择“财政补贴 + 与盟友合作”以分散风险;
中国选择“立法化管理 + 国企整合”以集中管控资源与对外话语权。
两者都在以国家手段重塑供应链,但路径不同:美国侧重“重建多元化供应”,中国侧重“集中化管理与战略储备”。
短期冲击与长期调整
若中国采取更严格的出口限制或许可制度,短期将推高相关零部件价格、扰乱产业链并刺激“友岸化”与替代技术研发。
长期看,若美国与盟友持续投资并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链会出现“部分去中国化 + 依赖替代供应国”的结构,但成本与效率会受影响,全球供给弹性需时间建立。

六、港口停泊/滞港/滞箱费用(Demurrage & Detention)——中美政策比较与治理逻辑的另一个切面
稀土体现“资源—产业—国家安全”链条,而港口费用治理则是“贸易成本与市场秩序”调节手段。两国在应对港口额外费用(滞港费/滞箱费)上的政策差异,反映了各自监管优先级與制度工具。
1) 美国:监管趋严、聚焦透明与主体责任分配
关键变化:
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在 2024 年公布并推进了关于 demurrage & detention 的最终规则(要求发票应包含最低信息、明确出账时限、争议程序等),旨在提高透明度、明确哪些主体可被计费、以及争议处理时限。
该法规是基于《Ocean Shipping Reform Act(OSRA 2022)》的落实,目标是抑制航运公司和码头在滞期费用上随意计费的行为并保护托运人。
实践与争议:
监管强调信息披露与账单合理性,但司法层面也出现关于具体条款的争议(例如谁可被计费的问题在法院有不同裁定)。
总体趋势是对 D&D(demurrage & detention)进行更严格规则化与托运人/承运人权责划分。
2) 中国:以降低成本为政策导向、通过行政管理工具规范端口收费
关键变化:
中国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持续通过《港口收费计费办法》与相关通知,强调降低港口经营性收费、继续实施或延续港口收费办法,并在疫情后阶段性出台减费措施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监管重心是“降低整体港口费用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并由政府部门对港口经营性收费进行价格或计费规则管理。
实践与行业操作:
中国港口通常收费水平被官方描述为“总体低于周边国家、远低于欧美国家”,同时地方和港口在免费期、堆存费、拖轮/引航费等项目上有明确公示与政策引导。滞期与滞箱费的具体规则常由航运公司与港口在合同与公开费目中列明,但监管层面更偏向通过行政定价、降费通知和鼓励措施来降低企业成本。
3) 比较与解读
监管逻辑差异:
美国更注重“市场公平性与透明度、通过监管规则调整市场行为并设争议救济”;中国更注重“减费降本与行政价格/政策引导”,通过政府层面的降费公告、执行折扣或调整来缓解成本压力。
两种路径都体现了国家在应对供应链成本波动时的干预,但侧重点不同。
对企业的影响:
在美国,企业面对的是更精细化的规则与争议机制(理论上更有利于托运人争议救济);在中国,企业可能受益于总体降费政策,但也需面临各港口在免费期与具体费目上的差异化执行。总体上,两国都在用政策工具降低运输体系的不确定性,但方式反映不同的治理偏好 —— 美国以法治化和透明化为主,中国以行政调控和成本导向为主。
七、结论:脱钩背景下的“趋同化治理”与战略含义
制度趋同但路径不同:
尽管中美在制度背景与价值取向有显著差异,但在国家安全压力与产业竞争压力下,两国都在采取较强的国家干预手段以保障关键产业(如稀土、半导体)与贸易稳定(如港口收费监管)。这构成了“竞争性国家资本主义”的现实写照。
稀土的战略意义:
稀土既是中国的产业与治理优势,也是美国与其盟友集中资源构建替代供应链的首要目标。
短期内中国在加工环节的控制力带来谈判优势;中长期看,美国通过财政支持与国际伙伴协作有可能逐步形成有规模的替代路径,但成本和时间代价不可忽视。
政策工具的外溢效应:
长臂管辖、出口管制、产业补贴、港口监管等工具在竞争中被常态化使用,因而全球企业将不得不在合规、采购、供应链多源化与成本之间做出更复杂的权衡。
总结:
中美关系,已经从以前的美方提供优惠市场,技术转移试图改变中方,把中方纳入世界格局,改变为中国全方位和美国竞争,试图改变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最后,中国擅长的产业政策,国安优先,被美国学会,而美国擅长的长臂管辖,市场垄断被中国抄袭,双方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积极竞争,但是在政策制定方面,却是更加趋同,所以说,中美关系是经济脱钩,外加政策趋同。
八、附录:主要引用(选)与数据来源说明
(为便于后续学术引用,我在正文中已就关键事实给出对应引用,下面列出部分核心来源):
USGS,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 Rare Earths” (2024 / 2025 数据与章节)——全球产量与主要国家矿产数据。
USGS Publications
+1
中国国务院 / 工信部关于《稀土管理条例》及港口收费计费办法延续公告(gov.cn、交通运输部)——中国立法与行政公告。
Government of China
+1
CSIS 分析文章与 Reuters 报道关于 2025 年中国稀土出口限制与国际反应的追踪分析。
CSIS
+1
MP Materials、Lynas 等公司公开发布(年报/新闻稿)与行业分析(关于在美建设加工/磁材项目的进展)。
MP Materials
+1
Federal Register / FMC 关于 Demurrage & Detention 的最终规则与实施细节(2024)。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