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到一个国家或者到了一个城市,我最喜欢了解的就是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到了台湾,必须去的地方就台湾的故宫博物院。
今天就去了台湾的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三个镇馆之宝。翡翠白菜,石头猪肉和毛公鼎。
星期一台北故宫博物院休馆,今天去了人很多不说是人山人海,那也是摩肩接踵人流是熙熙攘攘。除了台湾本地人之外,很多日本人,韩国人和外国人也混在其中。进门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尊重,因为外国人的门票是350新台币,而儿童免费,台湾本地人只需要150新台币。我被尊重的多付了两百新台币。(不习惯这种尊重,哈哈哈)
在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之前,先去看了一个法国品牌 Van Cleef & Arpels 的展览,台湾人叫这个牌子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 展览的藏品是极尽精美,就连我这样不怎么喜欢钻石珠宝的人,也非常喜欢。如果不是有厚厚的玻璃挡着,说不定我会做出什么样出格的举动,哈哈哈。
石头猪肉今天没有展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一些中东的游客或者是印尼马来西亚的游客。反正,出于战略考虑,三件镇馆之宝轮番展出,也不乏是一个好主意!
翡翠白菜倒是看了,比想象的小很多,只有潘家园卖的两百元人民币的翡翠白菜三分之一那么大。在北京很多酒店里,都卖高仿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我见过的太多了,2008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人送给我一颗能吃三顿的翡翠白菜,所以,一点儿都不觉得台北故宫博物院里面的翡翠白菜有什么惊艳之处。
相反,另我肃然起敬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第三件镇馆之宝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前828年-前782年)毛公後代、宣王的叔父毛公瘖為紀念宣王對自己的任命以及告誡所鑄造的青銅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海內三寶」、民間「故宮三寶」之譽。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
《毛公鼎》通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0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圓腹,口沿有一道重環紋飾,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
《毛公鼎》腹內鑄有32行、共500字銘文,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冊命書。文中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命叔父毛公瘖(也有譯作毛公歆)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禮服、玉石、車馬、兵器,毛公為感謝任命、特鑄此鼎以作紀念。
據賀世明考證,《毛公鼎》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陝西岐山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被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所挖掘,北京永和齋古董商蘇兆年、蘇億年兄弟聞訊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輸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密藏於西安。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便把鼎內銘文摹繪成雙鉤圖,寄給浙江嘉興名士徐同柏,寫了《周毛公鼎考釋》文章。
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手中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其孫陳孝笙於宣統二年(1910年)以萬兩白銀將鼎轉售給兩江總督端方,後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此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勝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5萬美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