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那个与耶稣基督同钉十字架却讥笑他的强盗的幽灵附在一个现代强盗钱氏身上:“钱强盗将64岁的老母虐待致残。在她濒死时,一家基督徒开的老人院收容了她;她活到89岁时寿终正寝【注】。她死后一周内,钱强盗就将老人院告上法庭,要求按虐待致死罪作刑事审判、同时作民事诉讼要求老人院赔上所有财产,并声称只是小试基督徒的爱心。辩护律师质问钱强盗:‘你想不想试试一颗子弹能不能擦伤你的皮肤、甚至穿透你的心脏和头颅呢?为什么要将残酷的商业屠杀谎称为儿戏呢?’钱强盗理屈词穷,以刑事诉讼为幌子而赢得天价的民事诉讼的幻想破灭。”
环境的逆变会导致忧伤,没有信仰的忧伤至极会导致绝望。虽然有修养的人们可以将没有希望的哀伤妆点得凄美,但是它留给世人的仍然难有阳光。例如,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李煜被掳后的绝命词呈现给读者一首凄美的哀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哀歌中风花水月诚然美妙,但是怀旧的词人毫无盼望,尽现凄凉。
在神的国度里,虽然忧伤难免,但对上帝的信心能生盼望,盼望进而生喜乐。例如,诗篇(137)也是被掳者的哀歌。哀歌的前半部是:“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歌唱;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 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主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与李煜作绝笔哀歌时不同,这首哀歌的作者当时已幸运地回到了他的故乡。尽管他的故乡曾被战火焚烧,远不能跟皇宫相比,但是作者被掳他乡时心里有回归故乡耶路撒冷的盼望。
使徒保罗的临别赠言则洋溢着一位老牌基督徒的满足的平安。他在提摩太后书(4:6-8)写到:
“我现在被浇奠,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照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同样是绝笔,耶稣基督在上十字架前的临别赠言(约翰福音15-17)极其阳光。约翰福音(17:11)记录了他临别前为门徒们祈祷:
“从今以后,我不在世上,他们却在世上,我往你那里去。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象我们一样。”
在这里,耶稣基督清楚地说明,他离世后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要与全能的天父上帝同在。他坦承,由于仇敌的残害,难免痛哭哀嚎,但多次强调门徒们将要同享他复活后的喜乐(约翰福音15:11,16:20-24,17:13)。
比较李煜和使徒保罗、主耶稣,他们的肉体都被仇敌残酷地杀害,但是他们最终进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究其原因,信仰使然:与上帝同在就永远活着、好得无比,被魔鬼迷惑则失去生命、身心俱焚。
在二十一世纪,人生寿命远不及可以活到969岁的先祖。今天,长寿的在世仅近百年,何其短暂;没有永生的盼望则难免嗟叹。在上帝的国度里,神的子民们相信死后有与神同在、辉煌的永生;有永生的盼望怎不喜乐?亲爱的读者,如果您还不是基督徒、被忧伤困扰,选择相信耶稣基督、回到上帝的怀抱吧——他向来施恩拯救投靠他的人:用公义公平审判世界,使跟从他的有满足的喜乐(诗篇98)。毕竟,天堂远胜过地狱,笑比哭好。
注:本文脱稿后一周,饱经沧桑的、89岁的老岳父在祷告时安息主怀。
Hymns: “Living Hope” (Phil Wickham & Brian Johnson, 2018),
“Never” (Tasha Layton & 3 Others, 2023),
“Joy to the World” (Isaac Watts & Lowell Mason, 1848).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