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ad to Chlifa】: 有感于3岁小难民的悲剧
《辛特勒名单》主题曲
最近几天,一个年仅3岁的叙利亚难民小男孩伏尸海滩的新闻震惊世人,他是在离乡背井寻求庇护的途中于海上惨遭不幸的,同情悲叹之余我想起一本关于难民小孩从中东战乱国逃难到西方世界的小说《The Road to Chlifa》:一对叙利亚邻国黎巴嫩的少男少女带着一个婴儿,历经了千难万险重重艰辛,最后只有男孩与婴儿抵达了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尔。这本小说1993年荣获了加拿大Governor General’s Award; Brive/Montreal Award 等奖项,在Markham ON, Canada & Brighton, Massachusetts, U.S.A数次印刷出版,影响可谓广泛,美、加都可在书店买到。
接触这本小说,那已是多年以前的事了,阅读是在我从新加坡移民到加拿大之后在北美大陆上转辗折腾之前这一段时间里。那时我听从多位在美加生活长久的高人建议,恶补加拿大高中课程以便更接地气更系统的了解西方文化,希望能更顺利轻松地融入新世界的社会生活里。这本忧伤悲惨的小说,即是当年的高中“语文课”课外阅读教材之一,看后我很受刺激的抑郁消沉了一阵。
《The Road to Chlifa》书中最初的背景是在1990年战乱时期的黎巴嫩,当时穆斯林与基督教两大阵营势不两立激烈对抗,整个黎巴嫩大致以“绿线”为分界岭,划分为穆斯林与基督教两大地盘,相互视为寇仇开火封锁,且每一方的内部帮派也混战不休,总之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附近村庄里,有一位10多岁的小男孩执意留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而非跟随家人逃难离开,因为他希望与他心爱的女友同学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可战争残酷无情,他的女友一家惨绝人寰的遭到炮弹袭击,几乎全家灭门,仅有她12岁的妹妹和6个月的弟弟幸存。于是这个男孩就带着这个妹妹与婴儿,别无选择地踏上了逃难之路。他们要去的地方就叫Chlifa(所以书名是The Road to Chlifa).这个同在黎巴嫩境内的地方Chlifa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行程相当危险,需要从他们所在的穆斯林区,越过“绿线”贯穿基督教区,然后才抵达于穆斯林民众相对安全的地方,再由等候在那里的国际组织接应再送出来到西方国家避难。在敌区这一段显然是走在刀尖之上,不仅有宿敌还有一些草莽野寇神出鬼没,他们仨分分钟都有毙命的可能。
一路上,两位少男少女相携相伴且齐心合力照顾婴儿,同时也谈论了许许多多的话题,诸如人生、自由、宗教、爱情等等,感情渐渐的升华。。。。。可正当他们步步脱险,眼见就离胜利一步之遥时,万恶的悲剧从天而降。(新闻里那个3岁难民小男孩的命运与之何等相似!)
这一天的前晚上,他俩在乱石嶙峋的山上露宿地第一次依偎入睡,次日清晨因言不合,女孩以为他依旧惦记她的姐姐(男孩前女友),于是嫉妒心起大发雷霆,男孩忍受不了就跑开去山里的别处消气,正当他回心转意准备返回原地时,突然听到女孩骇人的惨叫声,待他一路狂奔而至,只看见衣不蔽体血流如注的女孩人已咽气,她不知被何处袭来的歹徒丧心病狂地奸杀了。。。后来,悲痛欲绝的男孩背着婴儿抱着尸体继续长途跋涉,到了一个风光秀丽安全适宜的高处,在一棵黎巴嫩的国树雪松底下将她稳妥地安葬,然后带着婴儿征途迢迢抵达了Chlifa,最后多方周折成功登陆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尔,在那里继续上了中学,在老师同学与朋友的帮助下重拾生活的信心,抹平心灵的创伤,开始了光明的幸福人生。
这就是那本《The Road to Chlifa》的大致内容,惨无人道。类似的题材还有背景是1999年非洲塞拉利昂战乱难民的电影Blood Diamond《血钻》,1994年非洲卢旺达大屠杀难民的电影Hotel Rwanda《卢旺达饭店》,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还有入围2014年奥斯卡纪录片大奖的《The Acting of Killing》(关于印尼华人被大屠杀),等等。再附耶鲁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关于60年代柬埔寨大屠杀的研究:
https://www.sce.cornell.edu/ss/courses/on/courses.php?v=1904
任何人看过这些虐心的内容,都会感到心中悲哀沉重极难释怀,只有自行排遣消减,也多少可以体会撰写《南京大屠杀》罹患忧郁症的张纯如内心的巨大痛苦压抑。同时也会庆幸我们出生成长于和平环境里,更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
若有谁看完本文心有不适,可听此曲古筝《渔舟唱晚》,缓和平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