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了A-,会痛苦几天。
美国本地的学生,第一年拼老命也就能弄个B+,如果能有个A-,那是值得庆祝的事。
第二年,过了资格考之后,进入project,亚洲来的学生就开始走下坡,美国本地学生开始赶上来了。
到了第4,5年,门门拿A+的亚洲学生,和很难拿A的美国学生就基本持平。
用什么标准招生合适?以后的潜力,还是当时的成绩?
美国大学太多,招生是广种薄收。象中国高考,用统一的标准,有很多好处,但确实有坏处。以分数论能力比较片面。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都太多太多。中学的成绩基本反映1)老师的好坏,2)本人智力,3)是不是听老师话认真学习了。不说别的,你可以去问问你中学同学。有出息的,混得好的基本都是成绩一般或较好,不太听话,比较事故的。相反,成绩很好,听话的,有出息的相对较少。
我觉得中国与美国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别忘了,大学的普及,即使在美国,也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事。在这之前,大学教育基本是精英教育。那时候,培养以及招收的对象是中上层。相对说来,现在有些变化,但传统还有延续。精英教育的成分还是不少。
中国的大学教育,实际以熟练(高级)技工为主。有很大成度上是普及教育。这种教育的特点就是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现有知识毕竟有限,也能有很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高考统一录取的方式就比较适用。
相反,美国教育系统有一定程度的精英教育成分,这种教育系统对“学知识”的方式相对强调多一点,而对“知识”本身却相对比较看轻一点。这种教育当然有很多坏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知识其实是最主要的。但有一个好处。如果掌握得当,学生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同时,也能掌握“学知识”的方式。这个对学生一生都有帮助。学生通常22岁毕业,60+退休,近40+年的工作时间。这期间,可能有2-3个技术革命周期。以前的知识,无论当时多么先进,过时的可能很大。也只有靠不断充实,才不至于落伍。这也许就是所谓送鱼与教人钓鱼的区别。这种教育取向,好不好姑且不说,很难有个统一的录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