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时代记得很熟的有一句话是“中国人民有志气”。也许有人会说那时国人很穷,只有志气,没有钱财。可是现在是富有了,应该水涨船高,志气更高了才是呀,人都说“财大气粗”,怎麽国人财有了,气儿却没了呢?
记得有网友报道说经常见到国人在名牌儿店,或拥抢,或排队等候拥抢,这次感恩节后可算见到了。
出去扫货,亦步亦趋地做太座的跟班儿,忽见一COACH店有些与众不同。门口是拦着的,且有人站岗。太座上前询问,答曰要排队,限制入内人数,而且排队是在一段距离之外,不在门口。太座哼了一声,扭头走进了另一家店,在下紧跟,很是钦佩。
俗语云,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它名牌儿店牛叉也是让你我普通人给捧起来的,能不能有些志气,不给他捧场呢?
另一件事是每周的日常采购,也是店与客的关系问题。凡是亚洲人多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开的店和韩国人开的店,所有韩国人都去韩国人开的店,很多中国人都去韩国人开的店,一些中国人会去中国人开的店。据太座讲,韩国人开的店卖的蔬菜水果要比中国人开的店新鲜。在下只是个跟班儿的,去哪里无所谓,但是却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哪个店都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最差。
中国人开的店对国人以外的人们态度都好,对国人就差些。难道这是因为对自己人就不客气了?
韩国人开的店对韩国人态度最好,可以理解。对国人之外的外国人也不错,对国人就是可有可无了。怎麽能这样呢?
在下曾经要有所抗争,太座指示说没必要,一则大人不记小人过,二则争了也没用。在下不会抗命的,但这是真的吗?
几年前在另一个州,也是每周去一韩国人开的店采购。一次太座缺席,在下民以食为天,只好独自提篮上阵了。买货交钱,倒也一切顺利。最后出于习惯说了句感谢之词,不想对方全无反应,没有任何回音。出得关卡,遇一经理摸样的中年人,于是就拦下诉苦。大致的说词是抱怨此店态度有问题,在别的店采购,人家都会向顾客致谢,在这里顾客向店员致谢却得不到回应,应该改进。经理摸样的中年人索要收据以验查何人无理,在下拒交,特别强调不想给任何人找麻烦,只是综合意见。
自那以后,注意到两个变化,那位全无反应的店员改行整理货物了,而且顾客买货交钱后都能听到一句感谢之词了。
当然,这些很可能只是巧合,但也可能是在下的诉苦起到了一些作用。俗语流行多年总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店家很有可能并不知道怎样才是对待顾客的正确态度,会不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