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地方财政似有问题了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2010年,在两轮房市调控之下,全国土地出让金数额仍再创新高,同比增长70.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76.6%。

 

总被打折的楼市调控:高房价倒逼财税体制重构

2011-03-05 08:31   来源:华夏时报

 两会时节,房产税试点满月了,但是成绩单却令人大跌眼镜,套用今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房产税也是浮云。

  根据重庆市的消息,自房产税实施一个月以来,重庆只收取了17笔房产税,税款不足15万。相比动辄上百万甚至几百万一套的房子,一个月以来15万的税款只能算是寒酸。而另一个试点城市上海,情况同样不尽如人意。有报道显示,试点一个月来上海尚没有税款入库。

  房产税之外,去年两会以来连续三次的房地产调控风暴,每次都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但是严厉之后还有更严厉。

  全国政协委员宋林飞表示,我国楼市历次调控都没有摆脱“短期调控、快速反弹”的循环。因此,应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认为,楼市问题背后的根源主要是土地财政和中央、地方税收分成等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则告诉记者,由于房地产行业涉及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单一的政策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房地产调控需要统筹各方面因素,从全局的高度,在一个大架构下立体多维地解决。

  由于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改革本身涉及到财税制度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刘桓表示,这一领域的改革路径可以契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

  总被打折的楼市调控

  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彰显着决策层调控房价的决心,同时房地产调控的艰难程度也在一次次的政策升级中显现。

  1月26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8项措施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新“国八条”是继去年4月“国十条”和“9・29”调控以来的第三轮楼市调控。

  在业界看来,新“国八条”中限购政策也更加明细。但是,随后各地出台限购令的速度相比新“国八条”的严厉程度就有所折扣。

  在2月16日北京出台楼市调控15条细则之前,全国只有上海、青岛等7个城市出台了贯彻新“国八条”的实施意见,推出各种版本的限购令或者升级版限购令。

  而这时离国土部督察要求的2月中旬结束只有4天了,当时本报记者采访获悉,一些地区出台限购令的时间已经确定延后,而中央对现在一些城市出台的限购细则不是很满意,有些城市的调控政策太过于温和了。

  对于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是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相关的土地财政,不愿意看到因房地产价格下降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利益。

  “当前房价过高,地价太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全国政协委员、星河湾董事长黄文仔,提出了地产调控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不仅仅是开发商,今年以来土地相关收入的不断膨胀,让更多的人把房价上涨的理由归结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2010年,在两轮房市调控之下,全国土地出让金数额仍再创新高,同比增长70.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76.6%。

  去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和委员认为高额土地出让金和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高房价的推手。更有舆论称,“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土地财政”不除,房价下不来。

  分税制后遗症

  土地财政每每成为房地产调控绕不开的羁绊,甚至被看做高房价的“元凶”,社会舆论更是将高房价的矛头由前几年的指向开发商转而指向地方政府。但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指出,土地财政的真正根源还是因为制度缺失,土地财政不能全怪地方政府。

  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则告诉记者,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根源实际上归根于财税制度,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事实上是被“逼上梁山”。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由于省以下体制过渡不顺,引出的是财权的中心上移,事权的中心下移。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为分税制埋下了与生俱来的缺陷,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但是各级财政的事权并没有随之变化,这样地方财政困难基本上成为必然。

  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还要发展经济、为中央投资配套、提供公共服务,财政困难不言而喻。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主要归地方财政享有的房地产相关收入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大头,形成国内独特的土地财政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就表示,对政府是否能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还是有所保留。他认为,在土地财政与中国目前的地方和中央的税收分成有关系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可能没有财力投资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而从土地财政的角度来说,本来可以拍成地王增加财政收入的土地,建设成保障房,地方政府也很可能没有积极性。

(新民网编辑:)

地方官员两会“哭穷” 无地可卖上一任已卖光

2011年03月11日22:51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吴丽华 陈岩鹏

 

http://news.hexun.com/2011-03-11/127882078.html

 本报记者 吴丽华 陈岩鹏 北京报道

  “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灾后重建需要钱,教育投入需要钱,医疗卫生需要投入,保障房建设需要投入,农田水利也需要投入,到处都缺钱啊!”两会期间,四川省一位官员接受采访时,这样向《华夏时报》记者诉苦。

  两会的分组讨论会上,缺钱已经不是某一位官员的苦衷,几乎每一位来自地方的官员都有着囊中羞涩的苦楚。

  来自北京团的一位人大代表向本报记者透露,北京某区县新上任了一个“一把手”,但他一上任翻开账本一看,发现无地可卖了,因为他的上一任已经把地全部卖光了。

  无地可卖的局面让这个“一把手”一筹莫展,但有地可卖的地方同样面临困难。接受本报采访的一些地方官员表示,随着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和楼市成交量的萎缩,很多开发商拿地的意愿大大降低,流拍的现象增多了不少,占财政收入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土地收入难以为继了。

  各地相继推出大规模投资规划、定出比中央目标翻倍的经济增长率后,钱从何来的问题成为两会上各省级代表团讨论的热点。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3月6日,代表分组讨论预算报告时,广西、湖北、四川、河南、湖北等多个代表团,都在讨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

  不少代表建议提高地方财政在税收收入中的分成比例,通过税改解决地方财政困难。不过,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安体富告诉本报记者,从现有税制改革规划来看,通过税改很难解决现有地方财政困难,短期内地方财政收入很难大幅增加。

  向税改要钱

  地方政府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比如保障房建设、医改、教育等等。3月6日,在湖北团分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周坚卫表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经费占GDP 4%的要求,对于中部省份来说,感到财政压力太大,需要中央支持。

  在两会讨论会上,一些地方官员开始表达地方的利益诉求,不少省市的人大代表要求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提高一些税种的分成比例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月7日,在辽宁团的分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委书记唐志国明确提出,现在财政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事权承担多,责任较大,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的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在税收分成上应更多地向地方倾斜,应改进现行国家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主体税种地方留成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崔俊慧也表示,要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以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失衡问题。

  在山西代表团,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申联彬则更具体地阐述了通过税收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财力的方案。申联彬表示,希望调整中央和山西的财税分配关系,适当提高省级分配比例,把山西列为环保税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省份。

  不仅仅申联彬,身为山西省国税局局长的许月刚也在讨论会上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并建议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增值税取代营业税。

  本报记者发现,在不少省份讨论中,代表们不时提出财税体制改革的话题,建议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地方的税收分成解决地方财政困难。

  地方大幅增收不现实

  面对到处缺钱的现状,地方政府官员们无疑对税改增收抱有很大希望。但安体富告诉本报记者,资源税、增值税、环保税等税制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的财政困难局面。

  资源税虽然是地方税,但是按照已经在西部地区试点的方案,对于当地的财政收入来说增加并不多。作为资源大省和没有列入试点的省份,山西积极建言,希望纳入试点规划可以理解。但是按照山西现有不足30亿的收入资源税收入匡算,即使实行改革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特别是市县级财政困难的局面。

  至于营业税纳入增值税,如果按现有增值税央地分成比例,改革则会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此外,对于还没有真正走上操作层面的环保税,其增收幅度更是微乎其微。至于最受关注的个税改革,方向则是减税,不在讨论之列。

  安体富告诉记者,要改变现有地方财政困难局面,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代表们建议的改变现有主体税种的分成比例,即改变增值税和所得税这两个税种的央地分成关系。

  但是,在现有的财税体制规划中,财税体制改革并不涉及这一领域的改革。安体富表示,短期内财税领域开展这一改革的可能性不大。

  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的另一途径,则是培养地方的主体税种,在发达国家,地方的税源主要是财产税,其中房产税是主要部分。但是,从我国已经出台的房产税试点方案来看,增加地方税收的作用在现阶段并不理想,房产税要想成为地方税收的主体,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HN028)

三招化解地方财政困局


http://www.qianlong.com/2011-03-10 09:37:24千龙网
  2010年,我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2.9万亿元,约为全年财政收入8.3万亿元的35%。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高度依赖,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化解“土地财政”难题的见解,总结起来可归为“三招”:改革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房产税和地方政府直接发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陈先森在安徽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据陈先森介绍,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分为两类,分别是一般性的转移支付和有特定使用范围的专项转移支付。陈先森认为,目前地方财政遇到的问题是,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过高,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配套资金,另一方面一些专项转移支付交叉重叠,部分分割,使得转移支付未能完全发挥作用。所以,他建议研究制定转型资金管理的统筹办法,进一步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

  还有代表委员认为,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房产税等财产税可以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两会期间表示,从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研究制定推出的过程中看来,房产税有三大作用:一是可以补充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起到公平二次分配的作用;二是房产税可以改变人们对住房消费和投资的预期;三是可以完善我国的税务体制。但是房产税只是房地产调控中的一个方面。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直接发债来筹措资金。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现在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实际上已经相当于赋予地方政府发债的权力。而在“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明确表示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据记者了解,《预算法》修改草案已完成,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债有望不久实现。

编辑:张途 来源:中国证券报

  

李书福:解决拥堵问题只有口号还不够 要出实招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3月8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作客本网两会访谈,就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对国家产业战略转型的意义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李书福在访谈中表示,解决拥堵问题只有口号还不够,要出实招。

  [主持人] 相信李总的经验能够给我们想创业的朋友以启迪。那对于汽车发展和城市交通的矛盾,您怎么看呢?

  [李书福] 我觉得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因为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是要花钱的,比如说要重新进行城市规划,要制造很多桥梁,要增加智能交通设施等等,如果地方财政收入不能得到增加的话,地方财政的积极性就没有。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比例,我认为中央财政拿得多了,地方财政太少。汽车消费税和燃油附加费基本都是中央财政收了,地方政府没有动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有内在的动力,只有口号还不够,这是我提案的核心内容。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