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36法(21:正本清源22:评头品足23:条分缕析24:听微决疑)

来源: 2007-08-25 04:46:2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英语学习36法之21:正本清源


英译:
reform from the bottom (or from the heart) / clarify matters and get to the bottom of things / reform radically / overhaul thoroughly

词源:
正,使之正,整顿的意思。本,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治理好。清源,从头清理。源,水源,引申事物的开始。总之,正本清源,就是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比喻彻底解决问题。汉。班固《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源)正本之论,删定法令。”唐。房玄龄等《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题解:
英语和汉语之间有许多貌合神离的东西,运用是极易出现偏差,所以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尤其要注意透过英语的表层意思看到深层意思。这种深层意思可称为“本”与“源”,要想不发生差误,必须经常注意“正本清源”。

比如,英语中有一条谚语:The shoemaker’s son always goes barefoot. 鞋匠的儿子总是没鞋穿。 这与汉语中“卖盐的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之类的说法及其相似。然而,这两者的含义并不对应,是典型的貌合神离。尽管它们有形象上的形似之处,但从含义和用法看,却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特点。

从字面看,英语中没有鞋穿的是鞋匠的儿子,而汉语中没盐吃而喝淡汤的是卖盐者本人,没有凉席而睡光床的也是编席者本人。而且都是因为贫穷。这一区别看上去微不足道,其实关系之大非同一般。

英语的这一谚语形成于16世纪。当时的原型是:“有谁的鞋比鞋匠妻子更破呢?”原意是鞋匠为了拼命挣钱,连自己的妻子也舍不得给新鞋穿,所以本来是含吝啬之意的。并不是由于穷而穿不起。后来,句中的“妻子”逐渐被“儿子”所代替,才形成了现在这一条谚语。请看,“正本清源”是何等重要。



英语学习36法之22:评头品足

英译:
criticize from head to foot / go around criticizing this and condemning that / make carping comments on (or about) somebody / find fault with this and criticize that

词源:
品,品评。本指对妇女的容貌说长道短,乱加评论。也指对人或事多方挑剔。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有注在名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态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也作“评头论足”或“品头论足”。

题解:
“评头品足”在中文中是个贬义词,其间似有不谦之虞,但有时办事也不必过谦,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见解,可以对他人的见解或作品等来一番切合实际的评论,这在英语学习中是大有好处的。

“评头品足”第一要敢,第二要准。所谓敢,就是要敢于破除迷信,对自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敢于评论。一般来讲,对凡人琐事还敢于评论,对名人则不敢“轻举妄动”。其实名人也不总是正确的。有时他们的东西也会有缺点,甚至错误。此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之谓也。

以莎士比亚作品的中译本为例。一般的译者是不敢翻译莎翁作品的。现有的译本一直被奉为完美无缺的经典,因为译者都是赫赫有名的译界专家。笔者有一套由名人翻译的莎翁译本。但我发现其中有些句子,不用对照原文,只要读一读译文就会感到有些地方翻译得似乎欠妥,完全可以翻译得更为通俗易懂。虽是“白璧微瑕”,但对于初学者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现举〈暴风雨〉中几个例子,试加分析。

原译之一:
后来我们到达了这个岛上,就在这里,我亲自做你的教师,使你得到比别的公主小姐们更丰富的知识。

改译:
---- 使你比别的公主小姐们得到更丰富的知识。

注释:
原译比较的目标不当,因为它用公主小姐们和知识相比了。众所周知,相比的只能是同类项,故而用人(公主小姐们)与物(知识)相比是欠妥的。

原译之二:
国王的船安全地停泊在一个幽静的所在;你曾经某次在夜里把我从那里叫醒前去采集永远为波涛冲打得百慕大群岛上的露珠;船便藏在那个地方。

改译:
有一次,你在那里曾经于夜间把我叫醒,到那总是被波涛冲击的百慕大群岛去采集露珠。

注释:
可能过于迁就句子的完整性,不愿把长句打碎,结果没有顾及到中国人的造句习惯,从而使句子译成了个大肚子。不看原来的英文,任何懂汉语的人,读了原译那么长的句子,都会感到不舒服。


英语学习36法之23:条分缕析

英译:
analyze point by point / make a fire analysis / bring up each point in order / a detailed analysis

词源:
缕,线。一条条,一丝丝地去分析。比喻剖析得深入细致,很有条理。梁启超〈变法通义〉:“凡译此类书,宜悉仿内典分析之例,条分缕析,庶易晓畅,省读者心力。”也作“析缕分条”。清。平步青《霞外捃屑》第五卷:“说经之书甚多,以及文集说部,皆有可采。窃欲析缕分条,加以剪裁。”

题解:
英语词典的解释中,“多词共义”和“互为释义”往往给初学者以假象。让人误以为英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绝对相等,因而可以毫无疑问地加以互换。其实,英语中同义词意义完全相等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则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所以学习时必须对这一问题“条分缕析”,方能避免错误。

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异进行“条分缕析”,可以发现它们大致可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词义、感情、文体、搭配、用法。

词义:
以common knowledge, general knowledge,common sense 为例。common knowledge 指的是人所共知的某件,或某几件事。general knowledge,除了有时能与common knowledge 通用外, 一般指的是通过课堂或读书看报所获得的各个学科和各行各业的基本知识。common sense则是指那些几乎人人皆知的实际生活经验。

感情:
有些同义词尽管在语义上相差无几,但在感情色彩上却有褒贬之分。以“死”为例。它至少有三种表达方法:pass away, die, kick the bucket. 这三种表达方式的意义都相同,但第一种用词委婉,可表示对死者的尊敬。第二种措词为中性,直截了当。而第三种措词嬉俗,乃至不敬。

文体:
同义词之间一般还存在文体上的差异。如正式与非正式之别,书面与口头之别,美语与英语之别,环境区域之别,古代与现代之别,上层与下层之别,普通于专门之别等。 如:purchase与 buy,同为“购买”之义,但前者为书面词,后者为口头词。 再如:approve 和 agree 都可以作“同意”解释,但前者为正式词,后者为非正式词。

搭配:
有些同义词,除了上述三种差异之外,在搭配习惯上也不尽相同。tremble,quiver,shudder,shiver这四个词都含有“抖动”之意。但 tremble常常和“恐怖”相联系;quiver常与“激动”相联系;shudder常与“厌恶”相联系;shiver 常与寒冷相联系。

用法:
还有些同义词再用法上各不相同。例如:also, too 和and ---as well,都表示“也”,但它们在句中的分布位置并不一样。再如:enough 和 sufficiently 虽然同义,但在修饰形容词或另外一个副词时,前面一个后置,后面一个前置。



英语学习36法之24:听微决疑

英译: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by attending to details




词源:
微,细微。疑,指疑难案件。注意细微的情节,能解决疑难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分析归纳和解决疑难。汉。司马迁《史记》:“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便为理。”此处的“理”为“狱官”。

题解:
学习英语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疑问,对这些疑问必须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总结,这些疑问才能得以解决。

常常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英汉词汇是否能对号入座?答曰:“一般不能。”初学英语者总爱依赖词典,误认为词典可以提供万应灵药,包医百病似地解决数不清的汉语释义,于是有人竟然花大气力大背特背词典。殊不知,最后效果并不会理想。

问题就出在这些人认为英汉词汇之间只是“半斤对八两”的对应关系,因此完全可以对号入座,似乎只是对一个东西的不同称呼,就像土豆有人称为“马铃薯”,有人称为“山药蛋”一样。其实大谬不然。美国著名外语教育家弗里斯曾经指出:“除了一些纯技术性词汇之外,一种语言的绝大多数单词的词义范围,决不会与另一种语言的所谓对应词的词义范围恰好吻合。”

如果从细微之处加以分析研究和对比,就会发现英汉两种词汇之间各有特点,两者关系极其微妙。

词义部分对应:
以“吃”为例。汉语中可与“吃”字相连的东西不仅有具体的东西,如:饭菜、鱼肉、水果、酒水、糖果、香烟、药物等,而且还有一些抽象的东西,如:苦头、甜头、败仗等。而英语中eat(吃)后所能接的东西实在太少。即便一些真要用嘴吃的东西,也不能用eat这个动词。如:喝(吃)酒:drink wine;喝水:have some water;吃药: take medicine;吃瓜子:, crack melon seeds;吸烟:have a cigarette;吃败仗:suffer a defeat。

词义互相交织:
以fine, thin, tight 三个词为例,可见两种词义互相交织,呈现连环套式的有趣情形。
Fine:好(好教师:a fine teacher);细(细砂:fine sand)
Thin:细(细线:a thin thread);瘦(瘦人:a thin man)
Tight:瘦(瘦衣服:a tight coat);紧(紧的鞋: very tight shoes)

词义宽窄各异:
取某一特定意义,再列出相应的英汉单词,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词汇意义的面宽窄相差甚大。以英语的writer和汉语的“作家”为例,前者可泛指所有动笔写字的人,诸如:作家、作者、文书、寄信人、书写者等等。而后者则只是专门指那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缺少对应词:
另外还有一类单词,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特色,故而在对方语言中似乎找不出现成的对应词。如:英语中对肉类除了按具体动物种类可分成若干类之外,还有按其它特征分得大类,如按颜色可分成red meat(红肉)和 white meat(白肉)。前者指颜色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后者则指颜色较浅的肉,如猪肉、家禽肉和小牛肉等。汉语中就找不出这种分类词汇的对应词。如果死译,那就是“红肉”和“白肉”,可这是没人能理解的。相反,汉语中有的词,在英语中也存在“无词以对”的现象。如:阴阳、经络、气功、腥味、涩味等。另外如“三自一包”、“三要三不要”、“四个坚持”之类的略缩语,更是“难觅知音”。遇到这种情况,只好根据上下文,用一个近义词或几个词,乃至一句话把意思传达过去。实在不行,只要另加注释。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是一件非常细致入微的事情,必须慎之又慎,“听微决疑”,才能少出错误,或者不出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