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36法(17:以一当十18:入国问俗19:一张一弛20:称体裁衣)
英语学习36法之17:以一当十
英译:
Pit one against ten / Everyone is worth ten.
词源:
当,抵挡。用一个人抵挡是个人。形容勇猛善战。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也形容质量高,水平高。
题解: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重点,抓住重点就能以一当十,事半功倍。学外语也不例外,比如说课文与练习。对于用课本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就可以作为“以一当十”的典型。而对于这类典型一定要学精求精。
初级阶段的课文,语言结构比较简单,在一般情况下,掌握了新词与句型,课文也就容易学了。中、高级阶段的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有独立的主题,为表达完整的情节,语言材料比初级阶段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那么如何来学习这些课文呢?在中、高级阶段的课文学习中,人们往往忽视听说的训练,而去过多地分析句子结构,钻研语法。其实,有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学习者可以学着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文内容讲出来,还要用英语把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情况做简单的叙述,使自己不仅学到了语言,而且也丰富了知识。
不过,也不要把所有课文都这么精细地加以研读。其实有些课文不必精读,只需泛读即可。对于这样的课文,只要阅读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常用词语和表达方法就可以了。
为了培养语言能力,必须做练习,这便是实践出真知。练习可分成巩固性练习和活用性练习两种。前者是为巩固语言知识而设计的练习,后者是为发展口笔语能力而设计的练习。
常用的练习方式有:套用课文句型造句;用课文中的词或短语造句,或给出几个词语,要求写出意思连贯的小段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笔头回答。学习者要为自己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使每几个回答串在一起,构成一篇课文的复述。经常做这类练习,有助于培养自己口笔复述的能力。
英语学习36法之18:入国问俗
英译:
Do in Rome as Rome does ( or as the Romans do). /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 learn about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 country one goes to
词源:
国,本指都城。俗可,风俗习惯。进入别国时,先友好了解哪里的风俗。《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也作“入境问俗”。宋。苏轼《密州谢上表》:“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
题解:
语言学习要涉及到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皆属于文化范畴,学习外语切不可忽视这点,更不能以中国之俗去理解和翻译外国之俗。“入国问俗”是进入英美国家时不可轻视的,在学习这些国家的语言时亦应如此。
有一位房东老太太热心帮助失业房客找工作,但结果好心没得好报,一番热心反遭房客冷漠。从中国人的观点看,房客失业,可怜巴巴,房东老太太善心大发,热情备至,不辞劳苦地到处奔波,为自己失业的房客找工作。如此体贴热心,实属难得,房客本应对老太太感激涕零。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不然,说轻了这是“杞人忧天”,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说重了这是干涉他们私事。
从西方文化的观点来看,这位成年房客已非孩童之辈,他并没有委托老太太代他找工作,而老太太偏偏要从中插一杠子,这便违背了西方人际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一个成年人是独立的个人,个人的行动要由个人决定和负责。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乃做人之美德。
美国文化中有其突出个人的独立性,以此作为其价值观的基石。这种基石便决定了个人私事不允许他人干预的处事哲学。在处理朋友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一个重大区别:朋友之间,我们以尽可能为对方考虑为美德。事先考虑朋友的利害,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出忠告,主动热情地帮忙,而且还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对他人的批评,要采取克制态度,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为座右铭。而在西方文化中,首先要尊重对方的隐私,尊重对方的独立精神。若对方不提出请求,通常情况下不去主动提出建议,如若不然,则会染指他人的私事。
英语学习36法之19:一张一弛
英译:
tense up and relax alternately / tension alternating with relaxation
词源:
张,将弓拉开。弛,将弓放松。“一张一弛”就是说,有时把弓绷紧,有时把弓放松。原比喻治理国家有时宽有时严,要宽严结合。《礼记。杂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段话讲的是治国之道,而引申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则比喻要善于调解,劳逸适度,有节奏地进行。
题解:
张,紧张。弛,松弛。读书有紧张之法,亦有轻松之法。读起书来不可一味地“张”,亦不可一味地“弛”。这种“一张一弛”的读书法可用于英语的泛读。
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没有什么基础,或有也不多,故而总喜欢逐字逐句地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读懂。这种做法有时非常必要,但那是典型的“精读”,根本算不上“泛读”。诚然,只有通过“精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识和一定量的词汇,才谈得上“泛读”。但不能因此而重视“精读”而忽视“泛读”。
从获得语言材料这个角度看,从长期的外语学习来看,泛读无疑比精读重要得多。因为,只是精读十几篇获几十篇典型文章,而不进行大量的泛读,要学好外语是很困难的。泛读,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这样读书的时候,一是不能抠细节,要着眼于整体的理解,二是要保证阅读有足够的数量,三是读速要快,有紧迫感。总的说来,要读得粗些,但在文章的开头以及重要环节,也可以放慢速度,需要读得细些。粗读时的“快速”和“紧迫感”,便可成为“张”,而“放慢读速”和“读得细些”,便可称为“弛”。
泛读应尽量读得快些,才能保证足够的量,但也不是越快越好。一分钟能读到二百个词就已经是不慢的速度了。当然,如果一分钟只能读几十个词,也不必懊丧,可以慢慢练习。如果能够达到每分钟读三百多个词,就算阅读初步过关。泛读时是否需要查词典,这要看是否能够理解文中的意思,如果读不下去,或者某个词反复出现,那就需要查一下。一般情况下,不必频繁地查词典,更不必做很多的笔记。多查多记,就会过于“弛”,到头来影响了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英语学习36法之20:称体裁衣
英译:
act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or capacity) / estimate (or figure out ) one’s strength before acting / do what one’s strength allows
词源:
称:适合,相符。按照适合身体的高矮胖瘦的尺寸裁制衣服。比喻按照客观实际情况办事。梁。萧子显《南齐书。张融传》:“(太祖)手诏赐融衣曰:‘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是吾所着,已令裁减,称卿之体。’”也作“量体裁衣”。
题解:
“称体裁衣”在这里指英语学习选材得当,所谓得当,就是要适于自己的水平。具体地说,就是选材难易程度以略低于自己水平为宜。有人认为材料艰深才能有助于自己的学习进步,其实,到头来也只是务虚名而受其害。
有些初学者总是把眼睛盯住大部头的原著,觉得简易读物好像是别人嚼过的食物,是不屑一顾的二手货。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读些简易读物比读原著要来得实惠。有的大学教师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至少读五、六十种简易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读过上百本简易读物才过渡到读原著。实践证明,凡是这样做的,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打下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材料容易,读、听才不费气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顺利地转化为己有。难易程度有无固定标准呢?这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讲,判断难易的一个标准,就是不使用词典,或少用词典就能读懂或听懂。当然并不是越容易越好。一个生词一个难点也没有的材料,听起来固然容易,但是却很难使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