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36法 (1:扪心自问 2:字斟句酌)

来源: 2007-08-07 03:55:5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英语学习36法

宋德利


前言

近日整理书籍,突然翻出笔者1993年印制的《英语学习面面谈》一书。随便翻翻,觉得里面一些东西似乎还有些参考价值。比如第一部分:英语学习36法(汉语成语引申法)。这36种方法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读书笔记以及收集的资料加以概括整理的。由于受中国三十六计的启发,我才有意概括成三十六种。其实英语学习法何止三十六种呢?我在书中写道:“为了便于记忆和增加趣味,我尝试性地采取了汉语成语引申法。每一条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编写体例为:1。英译,即汉语成语的英文译法。这部分只是简单的汉英对译,与学习方法无关;2。词源,即汉语成语的出处。这部分只是为帮助感兴趣的读者扩大汉语知识面;3。题解,即从英语学习方法的角度出发,对汉语成语加以引申,是本部分的核心。”为了和喜欢英语学习的朋友互相交流,我愿把自己这些或许谬误百出,或许早已过时的学习心得发表于此,欢迎批评指正。



英语学习36法之1:扪心自问

英译:
lay the hand on the heart and examine oneself / examine one’s own conscience / examine one’s own conscience and ask oneself

词源:
扪,抚摸。扪心,手摸胸膛。手摸胸膛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宋•宋祁《学舍昼上》:“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 宋•宋祁《学舍昼上》:“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

题解:
这里提到扪心自问,并无反省之意,而是取其字面意义,借用其中一个“问”字。学习英语要多问善问。“问”,不仅要问别人,还要问自己。这是自学者必不可少的学习步骤和方法。这种自问法一般可在精读时使用。选好一篇准备精读的文章,经过一番研读,把其中生疏的词句,乃至全篇基本意思弄清之后,为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可对自己自问自答,提问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1.逻辑顺序法:提问时要按照文章发展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思考和问答。假如某一篇文章是论述污染问题的,你就可以提出:什么是污染?污染的起因是什么?污染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排除污染?

2.顺序比较法:顺序比较就是按照思维逻辑,顺序地用比较方法成对地提问,然后做出回答。假如某一篇文章中提到甲乙两人为一项生产计划发生争论,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甲是谁?乙是谁?甲对计划的意见如何?乙对计划的意见如何?甲如何提出自己意见的?乙是如何提出自己意见的?最后再提出一个必须经过自己比较才能回答的问题:哪种意见正确?

3.时间顺序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物传记以及叙述之类有明显时间顺序的文章。人物传记一般总是要按照人物从出生到死亡的顺序讲。这中间有可分成若干时期,而所谓的时期,一般也要提到具体时间。叙事文章一般会按照事情发生发展,或结束的时间来写,因此这类文章可以按时间顺序向自己提问回答。诸如:此人何时何地生?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如何度过的?有何功绩。最后卒于何因,何时?何地?


英语学习36法之2:字斟句酌

英译:
write in ornate style / weigh one’s words / refine (up) on words

词源:
斟酌,估量。指对文字的运用是否得当加以推敲。一字一句地进行比较,最后精心加以选择。形容写作或讲话慎重认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一卷:“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题解:
现代人无论在取人名、店名或商标名称时都十分讲究,而且往往加上英文译名,但稍有不慎,便会出错,甚至闹出大笑话,结果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字斟句酌。下面请看几个失误的例子。

某地有一家气派豪华的饭店,名曰“燕子楼”。中文的意思很不错,但翻译成英文时却没有采取音译法,而是采用了意译法,结果译成了swallow。 Swallow 一词在英文中的确指燕子,但这只是名词,而动词则是“吞咽”的意思,而且常指像燕子那样不嚼而吞咽,颇有“狼吞虎咽”的意味。结果,气派不凡的店门前用漂亮的霓虹灯装饰出耀眼的“Swallow Restaurant”,让一位美国客人十分费解,看后摇头皱眉,幽默风趣,又不无讥讽地问:“我在这里可以细嚼慢咽吗?”

有一种唇膏取名“芳芳”,听起来颇为雅致,而出口商标的英译名称却采用音译法,按照汉语拼音译成了Fang-fang。殊不知,英文中恰好有fang 一词,然而词义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那是毒蛇的毒牙!试问,有哪位女士敢买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毒牙”唇膏美容呢?

又如著名的李宁运动服,翻译英文名称时也需要格外注意,因为李宁的名字汉语拼音Li Ning,弄不好写成Li ning就麻烦了,因为英文中Li ning有衬布的意思。不知李宁何许人的外籍人士,看到这种译法,可能会把大名鼎鼎的李宁运动服误解为运动服衬布。

因此,取名时,尤其涉及到英文名称时,千万要字斟句酌。其实在英语学习和运用的全部过程中,对任何问题都要有字斟句酌的认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