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可惜,没有原文,不知你们争个啥.
呆头呆脑先生或女士您好,
您可真是呆头呆脑,您怎么看不清,我们争论的不仅是翻译水平问题,最主要的是关于人格的问题。我现在仍然健在,盖棺定论略嫌太早。我的人格问题,还是交给上帝去评判吧。我希望得到的是就翻译问题善意的批评指正,而不是对我人格的说三道四。这里是翻译的评论园地,不是人格审判庭。不过,您也并不呆头呆脑,说得也不无道理。没有原文,可争论个啥?我看我马上把20年前的一篇《秋》的翻译体会发出来,那里有一些例句,倒可以供大家对照评论。不过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不要以科技论文的严格标准衡量,因为这是一篇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论文的翻译,不能字对字地抠着翻译。文学翻译是再创造。允许译者在保持原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加以艺术发挥。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才翻译得比较灵活。有些句子只能是原文朦朦胧胧的影子,有些个别字,而不是句,可能原文没有。但为了遣词造句,我有意加上了。嗨,您看我又扯上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也许一万年也纠缠不清的翻译标准问题上来了。连专家学者都纠缠不清,咱们在这个自娱自乐的天地里,也还按下不多提也罢。再有,请您看了我那篇体会可别笑话,因为是10年前的事,那时说的一些话,现在看起来可能十分幼稚可笑。不过我也拉下脸皮,豁出去了,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没有修改。请多加包涵。谢谢。
宋德利 2007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