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秋》犯了致命错误?!

来源: 2007-07-01 12:04:5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的《秋》犯了致命错误?!

宋德利

今天刚发出《秋》一文,转眼就得到“到处逛啊逛”先生的回应,首先表示感谢。不过对其中提到的两点意见,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请问,您是否想让我把平声的“边”换成一个仄声字。我对诗词只是喜欢,没有研究。不过我认为,“边”是第一声,您改的“沿”是第二声,又叫上(读音为“赏”)声,在古典诗词中同样还是“平”声范畴,大概没有区别吧。请您再换个第三声或第四声的“仄”声给我看看。再说,这只是一篇散文,不是诗歌,我们没必要用中国古典诗词的标准来翻译。连我自己对我这样的译法都已经感到似乎有点过火,更不用说用您那么严格的标准来译了。如果真译成中国古典诗词那样的句子,这是违背原著散文风格的,您有所不知,这是翻译的第一大忌。

至于错别字“颠”,您说得对。是因为我没留神,电脑的联想,有时是瞎联想,明明对了,等一转眼又错了。比如“又”经常改来改去变成了“有”,简直是滚刀肉,以后我一定多注意。

再者,这篇文章原著只是一篇散文,不是生物学的学术论文。作为散文的读者和译者,没有必要去苛求原著的作者以精确的生物学观点写抒情散文。我想我没有把原文译错,因为两个再容易不过的英文单词cold 和hot 不至于译错。可惜现在手头没有原文了。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即便现在还在中国,恐怕也早丢失了。因此无从查考。只能凭一般常识来推测吧。我的译文:“九月之夜,凉爽清闲。冷血动物生机盎然,而那些靠太阳施恩才能生存的热血动物,生命之钟却早已迟缓下来”。这是写秋天夜里的情况,作者没有写错,你想,冷血动物,不外乎青蛙和蛇之类小动物,它们在夜间不是比白天还欢吗?尤其是青蛙,叫得比白天还响。这是否算作生机盎然?我认为算。至于作者说的热血动物,大概不是指的人,而是说像小鸟和田鼠之类的小动物,其实,即便包括我们人类在内,谁又不需要太阳的施恩呢?离开太阳谁也别想活。而这些小动物,当然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在夜间是否都在休息,而一旦处于休息状态,那生命之钟是迟缓下来,还是加速?恐怕只能算是迟缓,而不会加速吧。因此我认为原作者说的没有错误,更没有像你说的犯了致命性错误。如果原作者没犯致命性错误,而我作为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翻译,当然也谈不上致命吧。还是那句话,在翻译一篇优美的散文时,我们不能以科学论文的标准去苛求作者及译者。只要没说错就可以了,况且我认为人家作者根本就没有说错。

承蒙您过讲,说我是“翻译界老行尊”。实在不敢当。实话告诉您,至今我还从来不是翻译界的人。我在来美国之前,一直只是个外贸业务员而已。我的本行是外贸,不是翻译。翻译只是我的个人爱好,在紧张的外贸工作之余,放松一下自己,抽空翻译一点东西解解闷。所以翻译的东西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当然我并没有就此迁就过自己,降低自己的翻译水准)。您看,您对这样一个尚不知何许人也的译者,竟冒然冠以“翻译界老行尊”,岂不是想当然犯了致命的错误?也正是因此,我才衷心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诸位不知,我曾不止一次地向版主表示,尽量以英汉对照的方式来发表,并向版主求助,请帮忙找一下原文,以便对20多年前的译文,像您要求的那样,“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真正留下一些传世之作”(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是时间太久,版主也没有帮我找到。就在6月29日,我还刚刚向版主写信表示:

“我非常希望汉英对照。汉英对照像是把自己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有什么毛病都无法隐蔽。如果怕暴露翻译上的错误,这种汉英对照法是万万使不得的。不过我这个人虽然内向,言行腼腆,但在翻译上,我却不怕出丑,我巴不得让读者汉英对照多挑出毛病,以便给世人少留下点错误,以免误人子弟。人要有自知之明,根据我这个翻译个体户的水平,要想不出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总是希望能得到高人里手的批评指正。”

今天我总算遇到您这位高人里手的批评指正,虽然言辞犀利,但也无妨。算您说错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个人的最大特点还正是从来没有好大喜功过,“夹着尾巴做人,夹着尾巴翻译”,一直是我的座右铭。谁都愿意千锤百炼,但即使是万锤千炼,也难免出错,难道因为怕出错就不去发表文章,而仅仅因为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出了两个错,不对,确切地说,是您认为的错,我就是“勇猛躁进,好大喜功“。难道我把自己的一篇许多人都认为翻译得还算可以的抒情散文,(就连您不都说是“相当精彩”吗?但愿您别口是心非)发表在论坛上,和大家分享原作者的美文。请注意,是原作者的美文,而不是我的“美文”,我只是个翻译而已。我的责任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尽量把文章写得美一些。难道仅仅是因为如此,我就是没有“把成功用来垫在脚下”,就是“一叶障目,不见天下”?请您注意,中国的成语里只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没有您告诉我的“一叶障目,不见天下”!也许我是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请问各位网友和读者,咱们中国人的词典里有“一叶障目,不见天下”这样的成语吗?

告诉您,我接下去还有好多散文译作,以及心得体会要和网友分享呢?恐怕在您看来,就不是“一叶障目”,而是“N”叶障目呢。我还希望您能从那些文字中再多挑出些“致命的错误”,不然,仅凭《秋》这一篇文章中的两个错误(还是那句话,仅仅是您认为的),恐怕还够不上“勇猛躁进”,“好大喜功”,“一叶障目,不见天下”。我希望您今后最好别再“到处逛啊逛”,要像您要求我的那样,“静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做的事情,以免“一叶障目,不见天下”。
谢谢。
宋德利 2007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