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利论翻译:

来源: 2007-06-30 04:30:0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夏》(海)是我当年公开发表的第二篇散文译作,当时的题目是《爱憎无常的大海》.这次我为了凑成春夏秋冬一组,取了现在这个题目。

正如我在前面的跟贴中说的,是那年天津翻译协会举办的翻译比赛文章,文章发表在当地一份在杂志上。我想参加比赛,虽然交稿是第一个,但是等评委打开一看,我没有把规定的参赛标识剪下来贴在稿件上,因此作废。我当时非常郁闷。由于疏忽大意丧失了参赛资格,丢失了获奖的可能。

我一气之下,就投到天津日报副刊上,很快发表了。我这才感到有一点心理平衡。这篇散文的风格和我前面发表的《春》风格迥异。《春》颇富阴柔之美,而《夏—海》则充满阳刚之美。我生怕别人看了《春》的译文之后,不知情者还会误以为我是女性呢。

正好我发现了《海》这篇散文,我欣喜地如获至宝。很快就以男子汉大丈夫的风格翻译完毕,信心百倍地亲自把译稿装到信封里,直接跑到比赛组织部门交稿,由于仓促,收稿的人也没有当即打开,否则就会及时发现问题,也不会留下这段遗憾的故事。

提起翻译,有许多种说法来形容其艰难性,诸如:带着镣铐跳舞等等。我也深有同感,我的说法是,翻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译者是看似自由翱翔于浩瀚天宇的风筝,但风筝毕竟是风筝。风筝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根线牵着。这个线被谁牵着?被作者,被编辑,被读者。

所以我以为翻译又是一仆三主的联手戏。一仆当然就是译者,三主还用说吗?我这里说的是翻译风格,亦即翻译标准的掌握实在不好拿捏。提到联手戏,那译者就像是演员,要根据剧本,即原著,来扮演各类角色,有时扮男,有时扮女,有时扮老,有时扮小。非常难。

提到为他人做嫁衣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为新娘做嫁妆,要根据新娘的喜好和要求去做。有时是华装丽服,有时粗布麻衫。新娘也是罗卜白菜各有所好。所以您看,《夏--海》的翻译风格显然与《春》不同。关于阳刚之气,您还会从即将发表的《天下奇观地裂缝---科罗拉多大峡谷》一文中明显地体会到。与《夏--海》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来源: 致林贝卡 宋德利利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ysj&MsgID=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