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量,自难忘

来源: 2012-06-10 06:43:5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来自苏芮的《酒干倘卖无》歌词,据说改编自名句"不思量,自难忘"《 江 城 子 》苏东坡。 父亲节快到了,网络各大论坛,不论是声讨父亲的,抑或是表达对父亲爱意的文章,铺天盖地,群情汹涌。感觉有些事情,做子女的,该忘记的忘不了,不该忘记的却忘了。 譬如,我对父母的恩情,总是那么的淡漠。对父母的打骂却铭记于心。

 我的父亲,今年70岁了,他原是一个农民,做得一手好木匠活。记得我小时候坐的小椅子,写作业的小桌子都是他一手制作而成。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人,可是他很会讲故事,譬如什么《水浒传》,《薛仁贵》等的故事。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这些知识来自他小时候去茶馆听书的经历。讲书人讲的是艾话(客家话的一种分支)。事实上,我父母是越南华人, 生长在越南,在越南排华前,祖辈在这个小国生活了几百年,但是我们的生活习俗都保持了中国的传统,譬如庆祝中国传统的节日,用繁体字等。

我的父亲善良正直,但脾气暴躁--这个嘛,有其父必有其女。青春期的我,思想独立,不畏惧“强权",我认为他们的思想封建,小国寡民嘛,没有经历新中国大时代大小潮流的冲击洗礼,思想停留在民初,而我是新中国红旗下的蛋,就这样,火星撞地球,家常便饭。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我就如一匹烈性小野马,而父亲就是驯马人,我在前面愤怒狂奔,反抗"旧社会“ 我义无反顾,父亲在后面拿着套马索狂追,收拾小畜生,他志在必得。

回顾历史,因为中越两国政府的矛盾,越南决定排华,当时数十万越南华人被迫放弃家园,接受中国政府的安排,回到祖国居住。我们家和其他附近的华人都被安排在广东某县,因此我的广东话基本上是没问题的。

小时候在中国的生活是很单调的,没有互联网,没有彩电。记得我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只巨大的褐色收音机。他不发脾气的时候就放粤曲给我听,高兴了还哼几句。所以我从小对名曲如《紫钗记》《彩云追月》,名人红线女等都耳熟能详。而父亲修理电器的能力也如他木工手艺那般神奇,反正什么电器经过他摆弄都神奇地又能再次工作了。至今,我仍佩服他修理电器和木工制作的能力。据说他就没有接受过什么专业训练。而至今,我除了会“搞破坏”,基本是不会修理什么东西的。有其父未必有其女。

我父亲对于教育子女,粗暴简单,赏罚分明。 我考取好成绩的时候他就奖励我小零食譬如甘蔗,糯米鸡(一种南方小吃)或学习用俱等等。记得小学升中学时我考取了全区第一名,父亲就奖励我一支三色笔,银灰色的,闪闪发光,与我的幼稚可笑的傲气相互辉映。但是如果他看到我写的字体马虎他就一巴掌拍我的头。对此,我很不喜欢他。 在我高中一年级下半年我们移民加拿大。开始接受西方自由教育,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更加反感。

       我与父亲决裂是数年前一次剧烈的火星撞地球。我受够了,拂袖而去。多年的积怨,加上我的倔犟,我很久都不理睬他。但是那天早上在唐人街碰到他我毫不犹豫就喊他了。他很高兴看见我。他样子老多了,走路也有点蹒跚,可头发没有全白。他说他正去买叉烧包做早饭呢,来吧我们一起去。结果我我就跟他去买吃的。在他小屋里我陪他喝茶,吃叉烧包。他说今年9月份要回去给奶奶整坟了,又说啥时候他回去过越南看了大伯父的坟了。。都是伤感之事。又说我认识的那个谁去了温哥华了。我们还聊了一些我的童年往事,他还记得我跟哥哥去捅了谁家的马蜂窝了,经常把谁家的孩子整哭了(我自己坏的地方是很少记得住的,都记住了别人不好的地方了)。这是相互没有笑容的谈话,他永远是严肃的,气氛是沉闷的。 可是我还是感觉到他对我是感到骄傲的。以前在他朋友面前也听见他夸我。或许做父亲的都这样吧? 人老了就会感觉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吧。无论以前发生过什么,也许,我是时候原谅他的过错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是否应该移位思考,去感受父亲现在对奶奶的感觉?

 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