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我们和女儿回北京(三):再访七九八

来源: 2014-06-06 08:06:5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每年回国我都要去七九八去看看,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这次与女儿在北京,第一个计划要带她去的地方就是七九八,特别是正好欣逢黄永玉作品展。希望能给学艺术的她介绍一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和文化。


七九八过去的厂房已经爬满青藤。


七九八的传统精神就是自由发挥,各显神通。喜欢看就多看两眼,不喜欢就拉倒走人,总会找到你喜欢的东西。






也有古典风格的。




看来女儿喜欢这里,我们不虚此行。












“我要上去看看。” “那我就不奉陪了。”


“上边很不错,要不要来看看?”




“这个我可以给你讲讲。”


去年来七九八,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吴冠中画廊。这次我特别为女儿介绍了吴冠中的作品。她尤其喜欢这张,江南水景,寥寥几笔红色,活脱出一池小鱼,即写意又写实。


吴冠中中西合璧,老少咸宜。


吴冠中画廊的隔壁是刚刚开幕的黄永玉作品展。


黄永玉作品展门前挂起巨幅招牌,如此隆重这大概在七九八很少见吧。


黄永玉展览的观众不少,大概很多人专程而来。


黄永玉多才多艺,不但涉猎各种绘画种类,而且写散文,诗歌,甚至小说。他的散文我大都看过,这次又在展厅买了两本他的传记。


大学时读到《老婆呀,不要哭》,非常感动,从此就喜欢上了黄永玉。后来这首诗获得全国大奖。




黄永玉最突出的风格就是幽默。






黄永玉很擅长素描和插图。这是他画的罗马角斗场。






比起吴冠中和韩美林全力追求构思和构图的完美,黄永玉的绘画比较散淡随意。可能因为如此,他的绘画成就似乎不及前两位。他的心思不全在绘画上。


这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曾作为黑画的典型在文革后期遭到批判。




喜欢老顽童黄永玉。


黄永玉的雕塑。






走出黄永玉作品展,去了小火车站。


当年的七九八车工车间。






壮观的画廊。




这张我们俩都喜欢。




这幅油画很有气势。画家的基本功不错。


仍在生产的车间。但好像是在生产简单的塑料杯子什么的,远不是当年七九八的军工产品。不知这是为了应景还是行为艺术。




七九八的艺术家不光是求新求怪,像这样细腻典雅的也很多。画家的功力令人赞叹。




My angel.


出了七九八我和女儿在街头的小餐馆吃快餐。我要了三碗面条:牛拉面、担担面、排骨面。牛拉面里只有两块指甲盖大小的牛肉。大概是因为店老板姓牛才叫“牛拉面”吧?

女儿问为什么两个人要三碗面条。我也不知道,大概怕不够吃吧。结果还是没吃完,主要是因为一碗赛着一碗辣。国内的饮食习惯趋势似乎是日益渐辣,常看到邻座的餐桌上一盘一盘满满的红辣椒。民风也似乎日益彪悍。我和女儿在北京地铁上两次亲眼目睹女士们揪着头发打架的。我真的不希望女儿在短暂的逗留期间看到太多负面的现象。坏印象总是比好印象更难以忘记。

说起吃辣椒,我其实也喜欢吃辣,但总觉得不能为辣而吃辣,什么都有个度。想起上大学时有位朋友是美国留学生。他说他就喜欢吃辣。我说好,让你领教一下中国的辣。于是我们俩骑车从校园去中关村的延吉冷面馆。我狠狠地在他的碗里放了一大勺辣椒糊。结果把他辣得大汗淋漓,直喊太辣了太辣了。我说你不是说喜欢辣吗?他说:“I like it hot, but not burning.” 想起来现在还挺愧疚的,这玩笑有点过火了。美国人说喜欢吃辣与中国人说喜欢吃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