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做的花馒头,家坛的巧手同学们,挑战来了~~~~

来源: 2013-01-30 19:44:5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山东人特别是胶东和胶南人,逢年过节及喜庆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面饽,以示喜庆。山东的花样面塑久负盛名,也是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平常老辈走亲戚,要挎小篓,小篓里放糕点的,那都是奢侈品,平常百姓家放的就是自家制作的面食。

过年要做“磕饽饽”,都要用模具,胶南地区又叫“饽饽磕子”,这种专用模子是用梨木和枣木料雕刻出来的,花纹图案有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各种造型,使用时把和好的白面放入刻有花纹图案的(磕子)里面,磕出来,然后上锅蒸,有的烙烤,也有的油炸等,最后用胭脂品色点染而成。在70年代时,曾经出现过塑料磕子,但很快被淘汰了,是因为这种磕子容易变形,老百姓不喜欢用。到了80年代又恢复了木雕磕子。用磕子制作出来的面食,不但美观生动,而且香甜可口。胶东、胶南的蒸饽饽、磕饽饽、年馍、花馍、礼馍花样繁多,非常漂亮。使胶东、胶南的饽饽成为中华传统艺术品。

 

胶东人做面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用上俗称“磕子”的模具,做出来的面食近似于浮雕艺术。胶东地区有用面食祭海的习俗,渔妇们在饽饽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有的饽饽还象“抽象派”,用“回”字型、“寿”字型的不同组合表达了吉祥、福寿的祝愿,因而颇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胶东人都要“磕巧果”纪念牛郎织女天河相会。在一块30多厘米长的果木立方料中,有一串七个模子,每个模子直径约2.5厘米,不同的七种图案,小巧玲珑。装好面磕出来,在锅里干烙,出锅后串成别致的“项链”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看。据说吃过七果能使人尤其是女孩心灵手巧。

不同节日,选择不同题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种类很多,常在一块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纹,形成一套。

莲子模。用于结婚、寿诞、年节宴会,在这种宴会上常以莲子为食品,取连生贵子,多福多寿,莲开并蒂等吉祥寓意。

巧花模。用于七夕节日,纪念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这个故事既有歌颂爱情坚贞,又有歌颂男耕女织、勤劳智慧的意思。

寿桃与火食模。这是比较普通的面食模,多取寿桃、石榴、佛手等外形,中间有福、寿等文字,周边置八卦、八宝或万字、回文等图案。

莱州有一种“饽饽磕子”很深,磕出来的面食,就是一个圆凸饽饽,图案是细巧的花瓣捧着一个喜字,办喜事时,做成许许多多,略加点染,省得满筐满篓,却有丰盈而有喜气洋洋的效果。

福山地方的一种磕子特浅,也有专门用途。这里从前走亲访友,一般都要携带叫做“油果子”的扎面食,制作油果子就用这种较浅磕子制饼,若用普通的磕子制饼,炸出来色泽与味道就差的远了。

胶东的民俗专家考证:“早期民间的原始磕子,是工匠用泥土雕后通过民窑烧出来的,是黑灰色土陶制品。尤其是胶东的烧饼磕子最有代表性,现已失传。现在看这些民间用的“饽饽磕子”,除实用之外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极有特色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