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放寒假,我们聊到了这个问题。
儿子说华裔家庭的重心似乎都放在孩子教育上。 父母努力工作,希望儿女们能上名校。 为了这个目的,家长们可以牺牲一切。 他们的花钱给孩子们上各种课外活动, 音乐,舞蹈,绘画,中文,武术,中文,体育等等等等。 华裔父母多居住在好学区, 平时节约,但对孩子各方面的花费大放, 包括买好学区的贵房子。 等孩子们上了名校, 好像就大功告成了。毕业后,大多数成了工具。 一句话,华裔生活重心放在在培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上。
他的其他族裔的朋友们,有白人,印裔,黑人等。 他们的父母好像比较注重交朋友。他们也住在他们认为的好区,但他们的好区是选择邻里社区。 好区中成功人士多,孩子和大人可以networking. 孩子们去同学家也可以听到成功人士的思维方式,游戏规则和推销能力。 慢慢地,他们的见识就广了,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志向也高了。 父母当然也希望他们上好大学, 但是他们在推藤方面的精力花得相对少。 在孩子毕业时,运用父母和自己多年累积下来的network 给孩子们找第一个工作是很上心的。 好像西裔生活重心放在孩子的networking和sports上面。西裔对自己对商品的推销能力明显强于华裔。
我对儿子的解释是:华裔对上名校几乎是近于疯狂的努力和毕业时找工作相对少的关心可能和1000多年科举制度的遗风有关。而且中国古代把商人放在上九流的最后一位, 想来重文轻商。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只要中了举,上了大学,就基本保证了将来的人上人生活。 再加上我们这一代在美国也没有什么network,所以也帮不了孩子什么忙。
儿子说,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完全可以从现在做起,除本职工作,吃喝打牌外,要努力学习其他族裔的长处。 他认为印裔在商界比华裔上升的速度快。 他们network的能力比较强。
砖头越多越好。 希望大家讨论。
附: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