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金刻羽访谈有感
出于好奇,搜了金刻羽的采访视频。有话想说:
1. “市长经济”的弊端—— 无序竞争,和浪费
她在采访中提到“市长经济”,其实就是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的措施。 对这种举措,她是鼓励和支持的态度,虽然她也提到了,这个度很难把握。
对于地方政府扶持企业,我是非常反对的,因为我看到的身边的实际例子,带来的只是无序竞争和浪费。 她举例的是个别成功的,但是一个成功背后,有十个,二十个甚至更多的失败。
中国政府鼓励什么产业,地方政府就开始争相抢夺这些项目。而“市长”们并不懂,急着做面子+“不懂“,简直是骗子的绝佳对象。
就算是真项目,从一线城市的科技园,到三线城市的科技园,都在抢项目。 同一个团队,可能在多个科技园立项,争取资金。这也罢,只要资金做了项目。
但是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才是最可怕的。下面会讲到。
2. “应用创新”—— 微创新,无序竞争下的举措,会重创“原创” ,最终让整个行业,无法前进。
她鼓吹了中国的“应用创新“,不做大的,突破的创新,而是做小的改进。 也就是最近提倡的”微创新“。中科院这样的顶级大脑们, 现在都被迫要搞这些,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不做从0到1,我们只做从1到100.
短视和急功近利,是“微创新“的内核。 它降低了“创新‘的门槛,让获取上面提到的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变得容易,也特别能给地方政府撑门面, 一个专利奖励多少(通常没啥用,可以轻松绕过),一个法规进展奖励多少,… 每样都明码标价。
于是高度同质化的‘创新’ ,遍地开花。激烈的竞争,也确实让工艺更精湛,更高效,大大的降低成本。但是,没有一个团队能挣到钱,因为同质化严重,大家都想把别人熬死。
而‘原创“企业,通常是欧美企业,根本无法参与这样的价格恶性竞争。只能用反倾销,作为武器。那时即便如此,也很难抗衡。
原来,来自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通常是在产品已经非常商业化,这些原创公司已经挣了20年钱之后,专利过期之后。因为那时这些企业都是民企,他们没有资金实力去如此的“卷”。
但是,现在这股‘微创新’潮流,是在“原创”公司,刚刚在法规上应用上取得了进展之后。 产品还没有完全上市,一分钱还没挣。这些有中国政府投资的公司的产品就汹涌涌入,直接断了这些公司继续做下去的念头。甚至,不再继续研发其他产品。
当没有了“原创”,“微创新“ 就没有了那个”1“的起点。大家只能继续在‘微创新’上卷。 到最后,能活下来的那个创业团队的股份基本被稀释成了打工人。
民间资本现在根本不敢投这样的项目,都是国家资本,最后都是为国家打工。 最终形成国富民弱的结构。
3. 美国抄袭中国——不能证明这就对的。
她用美国抄袭中国的国家资本支持某些企业(扶持,补贴),来佐证中国特殊的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策略,是正确的方向。并且说,政府不参与是不行的。我非常不认同。
被抄袭,并不能代表这样是对的。 有时候,也是当别人做错了,那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无赖之举。
她提到欧洲对美国的批评,觉得欧洲应该学习亚洲更务实。 我个人觉得非常理解欧洲的做法,这种玩法,欧洲玩不过,欧洲国家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
她说“政府不参与是不行的“——政府应该起到的功能,作为经济学家,我不认为,她不知道。 政府应该提供一个安全,公平的环境。而不会参与进来。
政府出面投资企业, 就是他们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财富,补贴部分产业,上面提到,那部分人最后也没啥好下场, 最终只有国家稳赚不赔,逐步加强国富民弱格局。
这种国家行为的财富再分配,比资本主义的寡头,更可怕, 更隐蔽。
最可怕的是,没有哪个寡头可以控制所有行业,但是这样操作之后,国家就可以。权利集中的坏处,我不用多说了吧。
我相信她的言论,都是发自内心的。 但是她作为教授,去访谈时,听到的看到的,都是用来糊弄上面的人的一套说辞和数据。
她有她身份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盲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