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八十年代末拍摄的悲情城市中特意用了年轻的梁朝伟,因为他不会台语,侯导特意把他的角色设计成失语听障人士。只能手语笔写
让悲情城市更多了一层有口难言的寓意。也让整个电影的艺术的表现层次得到更多层的论述。这是非常巧妙的通过一个角色的缺陷寻找到了美学上的突破的方式。然后这个美学变成了解读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时代悲剧的切入点。
悲情城市使用了大量长镜头和同步录音,不注重情节,只渲染气氛。很多人看不懂。
没想到在国际上首映后大获好评,欧美观众都看懂了。外界猜想,1989年碰巧也发生了春夏之交事件,刚好为国际影人国际观众提供了可以触类旁通的大背景因缘上的连接。
那年台湾电影第一次得到国际上承认,获得意大利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狮奖。侯在感言中说,钻木取火,终于冒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