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夫走卒记
一
我在河南的一个专门做玉器的泥泞小镇上,突然陷入了对巴伐利亚王国的强烈的情绪里。
今年生意极其萧条,肉眼可见的,首饰市场的畅销品从更贵得多的彩宝翡翠。变到小几百块的水晶玛瑙。一开始我不理解,为啥经济差了,还要把钱花在这些便宜又没啥价值的东西上。然而这个市场持续火爆,我才想,我这是低估了情绪价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时候。
于是我也加入这个行列。开始了比以往幸苦得多的赛道。就好像各行各业的绝大多数人。
10月假里,我往返坐了29个小时的火车,然后五天里,在玉石批发市场杀了个几进几出。多天下雨,我感到市场上肮脏异常。困倦疲惫,反而严重失眠。那五天我一共睡了19个小时。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我想起来了,是好久以前学语言的时候反复看过的电影里面的一段。“我不得不忍受着肮脏,耳边充斥着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的伤兵们的哀嚎。我睡不着,就算睡着了,就会梦到睡不着,我整夜眼睛都睁着。所以眼睛刺痛。”
我在手机的缓存里找到这个电影,1973版的路德维希。
观影这个过程本身,是再创作的过程。谈艺术作品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带入自我。
时过境迁,如今沉浸在生存之战,身上缝了几十针,走过千山万水的我,和当年作为学生看这个电影的我,对这个片子的观感是很不一样的。
接下来的几天里,焖一口胡辣汤的时候,我一再重刷了这部电影:
战争的阴影下,王公贵族们的衣角被风吹起,厚重,阴沉和华丽交织。让人感到逃无可逃的疲惫和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的无力感。
我才想到,这部剧又叫诸神的黄昏。原来不仅仅是因为剧中的路德维希所热爱的作曲家瓦格纳的一个作品也叫这个名字。可能还因为,这是写给贵族jie级的挽歌。
该剧的导演维斯康蒂出生贵族。我年近半百的时候才看出来,原来这个剧不是在扮演历史,而是在回顾一个维斯康蒂精神上熟悉的、正在逝去的世界。每一个衣角、每一束光影,都带着一种对往昔的眷恋与批判并存的复杂情感。台词锐利如刀锋,如钝锤,是因为它们揭示了人物在历史洪流与个人理想间的巨大撕裂感,而不是为了推进一个简单的剧情。
二
这部剧里的茜茜公主,还是罗密施奈德演的。但是比起当年那部同名的童话故事,在维斯康蒂的路德维希里面,她从扮相到对白都深沉得多。
她对爱慕她的表侄路德维希是这样说的:
你赞助瓦格纳的歌剧花了多少钱?你到底期待什么?因为赞助了瓦格纳而被人铭记吗?如果瓦格纳真有这么伟大还需要你这么赞助吗?你和他可怜的友谊只会给你带来幻影。让你觉得你好像做了什么伟大的贡献一样。就好像你想从我这里得到爱情的幻想。
你需要这种爱的幻想当作你独身的借口。你需要我帮你,可是我没有办法给你你所需要的。忘记繁华的浮梦,结婚生子,是你的责任。像你我这样的君王,不会有人记住我们的。我们只是虚伪的表象,很轻易就会被遗忘。只有杀了我们才能让我们有一点微不足道的名声。
以上这一段,可以说是茜茜公主,以及路德维希两人的人生注解。
事实上,这姑侄俩是逃避责任的道路上的好搭档。
茜茜公主不仅仅常年在外旅游。她的丈夫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很希望她再生一个孩子。她坚决拒绝。导致她的儿子鲁道夫成为唯一的皇子。缺乏父爱和母爱的鲁道夫和情人一起自杀之后,皇位只能由约瑟夫的侄儿继承。
最终茜茜公主本人在旅途中被想扬名立万的年轻人一刀捅死。
她亲舅舅的孙子路德维希几乎同途同归。常年躲在山里,不理政务,不结婚不生子。最终,他被他叔叔路易特波尔德亲王废黜后的几天后离奇死在宫殿附近的湖里。他自己水性极好。淹死他的地方不过齐腰深。唯一的见证人是路易波尔德亲王派给他的医生,也一起死了。
其中一个传说是他的私人渔夫雅各布·利德尔(Jakob Lidl,1864-1933)说的。网上的资料复制如下:“国王去世三年后,我被迫发誓,我永远不会说某些话——无论是对我的妻子,在我临终时,还是对任何神父……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如果我发生任何事情,国家都会负责照顾我的家人。” 利德尔至少口头上信守了誓言,但他留下了一些字条,这些字条在他死后被发现。据利德尔说,他带着船躲在灌木丛后面,等着与路德维希会面,然后把他划到湖里,那里有效忠派的人等着帮助他逃跑。利德尔写道:“当国王走向他的船,一只脚踏进船里时,岸边传来一声枪响,他似乎当场毙命,因为国王倒在了船头上。”
然而,当时的尸检报告显示,这位已故国王的遗体上没有发现任何伤痕或伤口。多年后,约瑟芬·冯·沃布纳-考尼茨伯爵夫人会向下午茶客人展示一件背面有两个弹孔的灰色罗登呢大衣,并声称这就是路德维希当时穿的那件。
最近几年,有人呼吁重新尸检。然而,他家族后裔掌门人他叔叔的后代坚决反对这个建议。
三
还有一段极其精彩的对白是在路德维希和他的好友杜克海姆之间的。
普奥战争期间,路德维希不愿意参与战争。他的弟弟奥托和他的好友杜克海姆都到了前线。
奥托在战争的间隙,回到他哥哥避世的城堡对他说,供给不足,伤员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彻夜他的耳边都是这些惨叫。作为国王,你应该去前线。
路德维希回答,交战双方都是我们亲戚。同室操戈。你去告诉将军,我不知道这个战争存在。
奥托当晚就返回了战场。和历史上发生的一样,他在战场上饱受煎熬,这个曾经开朗的年轻人不久之后就疯了,被他们的叔叔囚禁了一辈子。
最终巴伐利亚战败。路德维希的好友杜克海姆从战场归来说,奥托在战争上从没有睡着过两个小时。那些惨剧,让他还没有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就已经内心枯萎了。
路德维希抱怨,他身边都是追名逐利之人,不像他,追求的是伟大的艺术。
杜克海姆说,作为一个国王,不去关心战死沙场的士兵,只想着自己的精神自由,你比你身边的骗子们更可耻。作为享受了民众供奉的国王,你的职责是给你的百姓带去庇护和幸福。
话说回来,路德维希也并不是暴君。他只是听之任之而已。主打一个不折腾。他隐居山林,和当地老百姓打得火热,他对招待他的民众给予很丰厚的礼品。
再不用说,他自掏腰包并且欠了一屁股债修的一系列城堡,以新天鹅堡为首,现在是巴伐利亚最赚钱的旅游胜地。
故而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巴伐利亚人对他的称呼依然是我们亲爱的国王。
四
奥托精神出问题后。路德维希非常难过,他有一堆同xing情人。甚至有记录,他的庭臣里不仅有他的pao友,还有专门服务于他的皮Tiao 客。他也一度和茜茜公主的妹妹索菲订婚。然后他就不断找借口推迟婚礼。他的准岳父大怒,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路德维希马上顺水推舟,取消了婚约。他给索菲写信说,亲,你爹把你从我身边夺走了。他自己写日记则说,终于摆脱了索菲这女人了。
他没有制造同妻,这姑且算他负责的一面。他现在就指望弟弟奥托结婚生子了。然鹅,奥托的战争经历引发了可能本就因为近亲结婚而引起的基因缺陷而疯癫了。路德维希非常难过。本来就和兄弟俩生疏的太后,一门心思信**教去了。而奥托被关起来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治疗,路德维希只是偶尔晚上去看看弟弟。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监禁,冷水刺激治疗之类的手段,正常人也只能治疗疯了。
兄弟俩都没有后代,有心之人就可以登场了。这一幕我们中国人都很眼熟。明代宗景泰皇帝但凡还有亲儿子,他哥那个瓦剌留学生发动夺门之变都不难么容易。真的有王位要继承,却没有继承人。
恰逢普鲁士统一德国,巴伐利亚失去了独立地位并入德国。路德维希兄弟俩都公开表示不满。
奥托从凡尔赛宫写信给他哥:
路德维希,我无法向你描述我在那个仪式上感受到的无限疼痛和痛苦 ,一切都是那么冷、那么骄傲、那么闪亮、那么炫耀、那么自负、那么无情和空洞。
对了,奥托为啥在凡尔赛宫写信?当然是因为我们中学历史考试的一道题啊:1871年,德意志帝国是在凡尔赛宫完成统一。
(法国人:闭嘴)
路德维希恰好又因为资助文艺和修了一系列城堡而欠了一屁股债。他用政F做担保给他自己借钱。内阁不同意就打算解散内阁。
俾斯麦说,巴伐利亚的内阁大臣为了自保而将要发动Z变。俾斯麦提前收到了信息,但是他什么也不做。
最终,1886年王叔路易波尔德和内阁大臣们监禁了路德维希。并且由一个只在多年前见过路德维希的医学博士古登宣布路德维希有精神病。三天后,古登和路德维希一起死在了仅仅齐腰深的湖边。
路易波尔德扶植了更疯的奥托做了国王。他自己大权独揽,成为摄政王。
不过,当时就有人说,他们兄弟俩的精神病鉴定都是在王叔的授意下完成的。这注定了无论如何,奥托的病情永远不会好到可以正常生活的那一天。
奥托的病情后来有所好转。甚至在8年后的1894年他被准许出来参加了当地香槟节。不过搞不好只是因为王叔觉得大局已定。所以他可以出来放风了。那也是他后半生的唯一一次。据说他非常喜欢去花园房,非常喜欢往外看。他最终被王叔的儿子废黜,然后死于监禁。
多年前,我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应该压根没有注意到有奥托这个人。这次重新看,有几天我想,完了,居然沉浸在这个正儿八经的疯子的人生里了。
五
路德维希二世身上,有一种极端的矛盾感。他既是浪漫的化身,又是责任的逃避者。他把自己交付给艺术,交付给瓦格纳的歌剧与梦幻的新天鹅堡,仿佛只要建筑与旋律能够永恒,他就可以不顾一切现实。但这种浪漫带来的并不是诗意的圆满,而是一种对权力、对弟弟、乃至对国家的失责。他的“疯”,可能并非全然的精神病,而是有意的远离——远离政治、远离责任、远离凡俗的义务。
相比之下,奥托更加悲剧。他同样陷入疯癫,却没有路德维希那样的艺术光环,只是被孤立在阴影里,成为被遗忘的人。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疯癫”并非不可缓解。可是时局没有给他机会。
这兄弟俩,是同一条船上的两个船长,他们看着彼此溺水,都不能自救,也没有向对方伸出援手。
只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凉。
路德维希是失败而优雅的极致样本,他的美学与悲剧背后,折射的是“责任感缺席”的巨大空洞。
而凡尘俗事,一直妥协,只能让我们无路可走。路德维希这样任性地不妥协,也指向了既定的毁灭道路。纵然以路德维希兄弟俩的出生,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工具。他们没有用了,也不过被人随手扔了。
这意味着我们逃无可逃。
另外,我们细看就知道,就算路德维希雄才大略,认真负责又怎么样?巴伐利亚王国也必然会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贵族也必然走向衰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面有一句话,国王,只是历史的奴隶。这也意味着我们不用自卑自贱。
六
路德维希这部剧,从声音,光影,到人物的举手投足,都足够典雅,有质感,有章法。这是七百年历史的巴伐利亚王国,也是几千年历史的整个贵族jie级的墓志铭。
光影和音乐的应用也很见功底。角色们因为各自的立场,台词都极其锐利,和刀锋,钝锤一样震撼。很容易让观众跟着一起陷入无力感和疲惫感。
比起来,最近几年重新拍的欧洲宫廷剧里面的服化道都像影楼租来的。演员都像资ben家的丑儿子丑女儿或者风骚情人。一开口就是尬得要命且在别的剧里重复了几百遍的话。恰当的程度,还远不如早年港剧里那些口水话。人设取代了人物。就是加了甜味剂的廉价蛋糕。
国内国外的古装剧都一个走向。
让人纳闷,二战后,这几十年发展的钱都去哪儿了?好吧,都流向明星以及他们背后阴影里别的看不见的手了吧。没钱搞服化道,没有空搞剧情,台词。快餐盒饭把钱洗了就行的既视感。
又好像害怕你思考,用人设和套路你产生代入感和爽感就行。
B站有完整的法语版。别的地方可以找到德语版。推荐一下哈。我完全不懂德语,接着中文字幕看完,个人觉得,从最终的效果,主要是人物情感的切合度来看,个人觉得,这个剧的德语版最好,下来是法语,英语配音的最差。
顶着锅盖说一句,法语鼻腔元音太多了。可能那两百年,他们出了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两个强者,所以更能打,所以大家都觉得更好听。人都是慕强的。 至少这部剧里,德语更好听。声带发的元音更多,有一种很优雅,又抑郁的力量感。而这种力量感又被路德维希这种多愁善感,为了艺术不要命,带着极其充沛感情的人演绎出来,格外打动人心。顺便说一句,我听完德语版发现,ludwig的发音明明更接近路德维格,为啥要翻译成路德维希。问了好几个Ai,有一个回答说,旧时德语的发音其实更接近路德维希
七
最后说一句,这几天在河南的玉器市场,路过一个小吃店,门口乱糟糟挺泥泞。但是人家门口的Slogan是:椒花颂声,啥啥啥,后面几个字是店家自己编的,我忘了。前面四个字是太平公主写给上官婉儿的墓志里面的句子。真所谓诗歌写在泥泞里。
你可以说生存的肮脏,和精神的刺痛。但是这正是市井之间,烟火深处的繁华。逃无可逃,那还不享受其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