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一种能力
前一段时间,由于一突发的极端事件,引发城里探讨共情与同情这个话题。共情与同情有什么区别呢?
共情体现在我们能给予他人多少同情和理解,是我们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同情则更多地是对他人的怜悯之心,让我们因不再遭遇同样的问题而感到欣慰(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拒绝她/他人的同情,感觉是一种施舍)
共情生化基础的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多巴胺能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对共情行为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共情行为与多巴胺水平呈负比,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呈正比。
多巴胺β-羟化酶 (DBH) 是一种将多巴胺(Dopamine)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酶,由位于9q34染色体上的单个基因DBH编码。抑制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会提高多巴胺水平,降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从而降低人的共情能力。
由此而见,共情能力并非普遍至人皆有之或绝对;它因人而异,甚至因情况而异。有些人,例如患有某些人格障碍(精神病态、自恋)或严重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人,可能共情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对于那些天生不擅长表达共情的人来说,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实践和有利的环境因素(例如强大的榜样和支持性关系)来学习和发展。
理解他/她人的行为可以更好地降低个人因未知造成的恐惧心理,理性看待社会群体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选择更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来面对现实。
一般来说,大多数同理心低的人缺乏充分理解或体会他人痛苦的能力,同理心较低的人较少受到他人负面情绪的压力,严重缺乏同理心的人则可能完全不为他人的痛苦所困扰。
美国政治学家, Brian Klaas建议对高层职位竞选者进行心理筛选,只有那些能理解,感受到作为领导者所做的任何决定都会对大众产生负面影响人才有可能更好地全盘考虑,做出符合社会的更大利益,而不是仅仅为个人利益。
https://bbs.wenxuecity.com/myhouse/14582515.htm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