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码字,自己家的故事,炼乳
小时候,初中前后吧,就是可以被妈妈信任搭一个帮手的时候。那时候好像爸爸常年在外,没有印象他干什么了,除了妈妈派我走路去牛棚送过三两次汤饭什么的,那次知道爸爸确实的位置。
我妈妈家比较特殊,外公外婆包括舅舅们一家四口都在香港生活,我妈她是自己选择留在国内,“因为我马上毕业就可以自立啦”,她说,香港那时候也不特别的富裕。
外婆除了每年回来看她闺女,每次都是肩挑手提的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各种各样不同的物资,包括煮汤的锅,外婆说是换季搬家。平时外婆就通过邮局给我们寄物资,比如牛奶。
文革之后,那个年代的包裹,即进口物资是要打税的,妈妈没有多余的钱花在税款上。外婆发现一个邮包只寄一罐炼奶的话,它是免税的,其实就是没到征税的起征点,今天的我这样想。
我们一家六口,每次都是6张包裹单,6罐炼奶,寿星公牌炼乳。我中午去邮局排队领取,领包裹凭戶口簿。领多了,邮局的人也认得我了。
外公外婆(上图)
外婆用尽量大块面积的毛巾或者剪裁好了的布块作外包装。妈妈将它们拆了洗干净,再将小块布料拼接缝衣服给我们穿,这样我们家的布票就算是多岀来了,送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