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摸索,我现在算是驯服了ChatGpt为我的修改“的、地、得”服务。
对这种机械劳动,它是个好工人,但是需要一个好监工,而且不能松懈。
我现在的策略是:每次都重新写指令,然后贴给它一段。
好使的指令是:“把我接下来贴的文字里的“的、地、得”的使用进行规范处理,去除每段开头的空格,保留两段之间的空行,除此之外不做其它修改和解释”
这个指令每次都得重贴,一定不能省略。否则它就放飞自我,或者乱改,或者干脆不等我贴就开始乱编。有时候还特别阴险地暗暗夹带私货,一眼看上去还看不出来,仔细一读才发现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
我现在的流水线作业程序是:
1. 给它发指令。
2. 从网站上copy一段,贴给它处理
3. 把它处理好的段落贴到记事本里获取纯文本
4. 再copy记事本里的段落到编辑好格式的OpenOffice文件里。
然后又从1开始。如此反复。
开着好几个窗口同时作业,我突然感觉自己像父亲当年在暗室里。
黑白照片的年代,我父亲的业余爱好曾经是拍照片洗照片。为这个省吃俭用买了很多照相器材(这让我母亲颇有怨言),还鼓捣了一间暗室,在里面冲洗照片。
他那个重复程序跟我今天这个很像:相纸曝光,丢进显影液里,夹出来丢进定影液里,夹出来丢进清水里,夹出来晾上。周而复始。
我有时候也帮忙,在几个池子里把相纸挪来挪去。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好奇地观察。在暗红的光下辨认白色相纸上慢慢显现出人影,感觉很神奇。
当然感觉神奇也只是一开始。看惯了之后,就觉得枯燥了。从此我对父亲的业余爱好失去了兴趣。
这爱好随着彩色照片的普及而渐渐减弱了。等我父亲不再冲洗照片后,家里还剩下几大盒相纸,无数过期了的显影粉定影粉,各种放大机、切纸工具,以及各种型号的老式照相机。全当废物处理了。我父亲认为很可惜,但也想不出更好的处理方法。我母亲认为这些东西花掉的钱很可惜,但东西本身全是占地的废物,必须处理掉。
我当时的观点跟我父亲一样,现在的观点跟我母亲一样而又不一样。我现在也认为没用的废物就该丢掉,但我现在同时也认为我父亲当时花掉的钱买来了当时的快乐,是值得的,不算浪费。
而且旧时岁月里能有一些照片留下来,也多拜了父亲这费钱的爱好所赐。
如果没有这爱好,我父亲就会在一生之中少了一部分快乐。而我今天就不会突然想起我的流水线文字处理像什么。也许就会在今天这个父亲节里,偏偏想不起父亲。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思一念,皆有旧因。
我在这世上没有父亲,已经三年了。得失、聚离、来去,也是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