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生活中的三个北京女人

来源: 2021-10-11 08:05:2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不是老北京,从小长在北京,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是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她经历了元,明,清三朝建都在此,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

我所要谈的,不是那些高大上的人物,而是我身边普通的北京女性。

我中学教英文的张老师,是个长相甜美待人和蔼可亲的人,在那个守旧的年代,女教师多是绷着个脸,一付要教育人的模样。张老师的到来,我们如沐浴春风,跟她很亲近。她对谁都是彬彬有礼,客客气气的,这就在学校中造就了非常与众不同的形象。我上的是重点学校,那里的老师几乎都是有着大学毕业文凭的,文人相轻,可以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张老师衣着朴素,可在那个众人都土土的岁月里,她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合体大方的。她对学生有着母亲般的耐心,经常看见她在办公室里和自己的学生交谈,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容。她早来晚走,如同一个老黄牛般勤勤恳恳。由于张老师的出色表现,她是北京市的劳动模范和全国的劳动模范。可惜英年早逝,在50多岁时得了癌症,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去世后骨灰被安葬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

我认识的另一个北京女性是我父母的朋友,她家和我家走得很近。她可以算是老北京了,父母解放前是个小业主,后来家中开的小旅馆被公私合营,政府还算“仁慈”,给她家留了几间房住。她是较典型的从北京胡同中走出来的人,有着小市民特有的气质,反正一看到她说话做事,就觉得此人档次不高,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她跟自己的婆婆搞不到一起去,她丈夫是独子,江南人,婆婆晚年跟他们过。可是,她对自己的有个妹妹可真好,这个妹妹在四川插队当知青时出过事,造成精神上出了问题,回京后没有工作,就跟这个姐姐过,一直到现在,都是靠她养着。她在外面和丈夫一起很能挣钱,90年代初就在单位为自己弄到两套房,然后把自己家人安排得好好的,是那种为自己的家人无私奉献,除了婆婆和丈夫那边的人。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发小,我曾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她的短文叫《从北京的一个学区房折射出的人心》。在这里我又情不自禁地写到她,这姐长得漂亮,性情温柔,在大学时代追求者就多。她人不时髦,但很端庄,这是跟她走的红路有关。她和丈夫吃的都是官饭,我们虽在政治上观点不同,可这并不影响我俩的友谊。她称不上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只是一个当代的知识女性,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发小放弃了北京那套学区房的继承权,那是价值好几百万的房子啊,为了家庭的和睦,牺牲了自己,这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里,有几人能做到,这就是我们北京的姐们,不追求什么所谓的高雅与品味,只想保留人性中那点仅存的真善美。

京城女子,没有那么多的柔情似水的外表,但有着温婉大气的气质;从皇城根儿下走来的女子,带着自己的洒脱,展示在人们面前。

Summer Palace, Beijing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