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电信诈骗之乡】——“十个安溪九个骗,还有一个在学习”

本帖于 2019-06-23 17:17:50 时间, 由普通用户 ncaa 编辑
 
上周,终结君的这篇还记得去年那个被黑客害死的高考女生吗?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据媒体报道,徐玉玉案6名嫌疑人,3人来自福建安溪县,2人来自相邻的福建永春县,还有一人虽不是福建籍,但自幼生长在福建。

福建安溪县,这个多年前就是公安部挂牌重点整治区域之一的南方小县城,在民间被称为“骗术之乡”。今天,跟着终结君一起来揭开这个“骗术之乡”的神秘面纱。

一 从“中国茶都”沦为“诈骗之乡”

曾经说到“安溪”,大家的第一反应“铁观音”、“茶都”。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茶都”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却是“诈骗之乡”。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隶属于泉州市的安溪县古称清溪,目前常住人口约100多万,由于临近台湾、闽南地区,普通话与闽南语同为通用语言。


“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作为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已有上千年的产茶历史,号称中国茶都。
然而,也是由于临近台湾,安溪当地台籍亲属、宗亲特别多。当2000年后,早年偷渡去台湾的电信诈骗犯对外“扩张”时,同为闽南语系的福建安溪自然成了首批“创业地”,一些台湾籍犯罪嫌疑人回乡招聘人员,设立窝点。这也是导致日后十多年来,安溪一直难以揭掉“诈骗之乡”这顶不光彩帽子的重要原因。

其中,尤以诈骗人员最为集中安溪长坑乡和魁斗镇最为出名,被称为”“长坑乡”(长期坑人)和“鬼斗镇”(和鬼斗争)……

据警界朋友介绍,安溪进入警方视线大约是在2002年,彼时手机短信诈骗案件暴涨,安溪最忙碌的时候曾经出现过ATM机边排队取钱的“盛况”。魁斗镇这个人均年收入不到万元山区小镇,“洋房”却几乎是标配,屋前不乏宝马、奔驰等豪车。

据称,设在魁斗镇的移动电话通信基站曾经是“全亚洲最繁忙的基站”,安溪县移动公司曾数次对这里的通信基站进行了扩容,但还是难以满足通信需要。据统计,在短信诈骗高峰期间,安溪境内一天发出的手机短信达上百万条之多。如果以十万分之一的成功率,每天上当人数为10名,一人被骗1万,一年就是近4亿。而事实上,成功率及被骗金额远高于此。
2016年4月,安溪县反诈骗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将携手合作,最大限度挤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空间。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县一级的公安机关成立反诈骗中心的。侧面也反映了安溪的电信诈骗严重程度。

二 “诈骗之乡”的“骗术升级”--从“算命村”到“网络赌博”

魁斗镇的几个小村落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算命村”。上世纪80年代时,部分能说会道的村民率先靠“卖膏药”、“变魔术”、“算命”等嘴皮子功夫“先富起来”。当地,也一度把“嘴皮子功夫”、“走江湖”认为是获利远高于种田的职业。

同时,头脑灵活的福建人还想到了做生意。安溪一些家庭小作坊运营而生。他们用2、3万元购买一些旧机器制作劣质砖,连哄带骗、以次充好将劣质砖硬是卖到了全国。渐渐的,有人将“生意”、“算命”结合在了一起,假冒“台商”去北方城市售卖砖时,签订协议骗取定金后开溜。

长坑乡的“电信诈骗”起源更多是来自六合彩,这和后来的电信诈骗有着异曲同工:广撒网、愿者上钩。

  • 短信诈骗:2000-2000年期间,安溪的电信诈骗多以短信为主,利用各种群发器批量发送“六合彩中奖”、“xx栏目中了大奖”等,然后等着“幸运儿”主动联系。据说,通常每千条就有一人会回复,而作案成本不过是一台并不高配的电脑、短信群发器、手机,充其量不过 万余元。短信群发器目前还能在各种QQ群内购买到,售价不过2、300元。
  • 骗向盗转变:随着警方打击力度的加强、防骗宣传以及公众手机短信使用频率下降等综合因素影响,2004年后的短信诈骗明显减少。前期获利的部分安溪人升级为“金主”,自己出钱雇佣当地人在境外开开设窝点,继续行骗。而骗局内容也从传统的“中奖”升级为伪基站发送带有木马的短信、伪造钓鱼网站套取银行卡信息等“盗窃”行为。
  • 精准化诈骗:2010年后,电信诈骗精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背后离不开公民信息泄漏的阴影。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发放补贴、奖学金等“定制化”骗局开始流行。
  • 网络赌博:随着国家打击力度和技术侦查手段的加强,诈骗犯罪成本逐年提高,有些人将目光转向了境外非法赌博和网络赌博,在安溪话里,叫“做盘”或“做大盘”。相比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来钱快,风险小。去年,安溪警方侦破一起涉及香港、广东、福建三地1300多人、涉案金额8.28亿元的特大网络赌博案。
任何一种诈骗背后,都离不开多链路的支撑,安溪也不例外。不管骗术种类、手法在梅边,他们背后始终有一个产业化、链条化的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