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单提黄万里不合适,因为1957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反对三门峡高水位方案,主张三门峡拦洪排沙运行甚至提出降低导流底孔高程改为冲砂洞的人不止黄万里。而所有与会人员,包括黄万里在内,提出的观点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点。所以形成的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综合意见实际上没有能够能够采取会议当中与后来改建-运用方案一致的某些意见。
作者:王某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93369/answer/539417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93369/answer/539417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万里的意见,有几个显而易见的缺点:水利系统主张三门峡高水位的主要意见是用足够库容拦沙针对减少下游河床淤积,而非单纯的发电(当然发电原因也很重要);三门峡360米高水位方案是多年调节水库,在7、9月份降低到死水位运用实际上是作为年调节水库来使用,在不拦蓄汛期洪水的情况下(黄河汛期水量占全年径流60%)可利用水量也将大幅度削减,灌溉面积减少;黄万里虽然意识到上游地区要闹水灾,也没有认识到渭河河口受淤积三角洲顶托的问题——这个问题无人完整的预见,但如果进行泥沙试验,是很可能提前发现的。但三门峡泥沙模型试验是1958年初作为中苏重大科技合作122项内的一个部分,水电部和黄委会决定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在武功进行三门峡水库野外模型试验,持续了一年多,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中苏关系破裂而被迫中止了,没有完成。
相比黄万里,温善章、叶永毅的方案更接近三门峡的改建结果。而从后来三门峡改建、小浪底的经验来看,方宗岱介绍的萨凡奇八里胡同坝址方案(峡谷型河道,底孔排沙,结合下游河道建设输沙入海,维持很长时间的库容)是最好的,但是50年代的新中国和苏联都应当不具备在八里胡同的岩溶坝址上建设200米级高坝的能力,也未必能解决高泥沙水流下水工建筑物的冲蚀问题。
而按照苏联的360米高水位方案建设,三门峡的大部分下游兴利目的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关中地区的渭河比降减缓,南山支流倒灌,土地浸没问题应当也比实际的三门峡要严重,有可能影响西安
相比黄万里,温善章、叶永毅的方案更接近三门峡的改建结果。而从后来三门峡改建、小浪底的经验来看,方宗岱介绍的萨凡奇八里胡同坝址方案(峡谷型河道,底孔排沙,结合下游河道建设输沙入海,维持很长时间的库容)是最好的,但是50年代的新中国和苏联都应当不具备在八里胡同的岩溶坝址上建设200米级高坝的能力,也未必能解决高泥沙水流下水工建筑物的冲蚀问题。
而按照苏联的360米高水位方案建设,三门峡的大部分下游兴利目的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关中地区的渭河比降减缓,南山支流倒灌,土地浸没问题应当也比实际的三门峡要严重,有可能影响西安
作者:王某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93369/answer/539417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