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娘娘庙位于朝阳区德胜门外土城,又叫北顶娘娘庙。庙内有古桧柏3株,树龄最大的有500余年;古槐5株,树龄约300年。
北京娘娘庙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五顶”之一,是北京城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标志性建筑,是北京城市发展和民俗事象的实物见证。2003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奥运主场馆区内,与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毗邻,形成了古典与现代相辉映的场景,是人文奥运精神的重要体现。
北顶娘娘庙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清乾隆年间奉敕重修。庙内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子孙娘娘、东岳大帝、玉皇大帝、关帝、药王等神祇。全庙占地约1000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的主体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娘娘殿、东岳殿、玉皇殿,共有四进院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朝阳区德胜门外土城。庙内有万历年间铜炉1座,宣德年间铜钟1座,钟、鼓楼各1座。
相传北京娘娘庙初为土地庙,后因明世宗其母许愿,在此修建一座娘娘庙以感恩天赐皇子。明清时期北顶成为了北京地区信仰碧霞元君的活动中心之一。何谓“顶”?是因为在北京把泰山顶上的碧霞元君移植到这里,仍相当于在泰山顶上。旧时北顶娘娘庙“每岁四月有庙市,市皆日用农具,游者多乡人。”(《燕京岁时记》)这里也是民间物资交流的场所。
北顶娘娘庙在清末民国年间逐渐衰败,古建损毁严重,只遗存山门殿、天王殿和钟楼。建国后,寺庙原址为北顶小学、大屯铸造厂占用。1986年,自北京市朝阳区文化文物局接管北顶娘娘庙古建后,一直雇人值守,并于1998年多方筹集资金对北顶遗存殿宇进行抢险修缮。北京娘娘庙是一座十分方正的院落,大门紧闭,远观可见高大的主殿位于院落后排,钟鼓楼居中,几株古老的松柏和古槐矗立院中。大门上的匾额上书:敕建北顶娘娘庙,“敕”这个字显示着它与皇家的关系,也告诉人们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庙。
史书上记载,明清两代北京寺庙众多,城内庙宇多为香火之地,城外庙宇多为游春、庙市的场所。北京城郊共有“五顶”,以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命名,供奉着不同的娘娘。金启宗先生在《北平郊区的满族》一书中说:“娘娘在营房中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关老爷。他们还知道这几座庙里娘娘之间的关系,据说都是肉胎,年龄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是一母所生的亲姐妹。有一天母亲带着三个女儿去逛南顶(在左安门外),大姑娘非要上大殿香案上坐不可,母亲阻拦不住。庙里的和尚就劝说:‘她要上去,就一定是有根基的,不用拦她了。’谁知这位姑娘一坐金佛龛,立刻坐化,就成了肉身的娘娘。母亲悲痛之余带着剩下的两个姑娘去逛北顶(在安定门外),二姑娘又坐进了佛龛坐化了,成了北顶娘娘。母亲只好带着三女儿回家,谁知在归途中三姑娘闹着要逛西顶庙,母亲又答应了,结果三姑娘又在西顶庙坐化,成为肉身娘娘。”五顶娘娘庙各有特色,中顶以社火、走会为主;南顶跑车、赛马闻名;西顶为皇太后祝厘之所;北顶、东顶为庙市,是民间物资交流的场所。如今,这五座娘娘庙中能修复的只有北京娘娘庙了。修复后的北京娘娘庙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北端,已成为北京北端的标志性建筑。为了保护这座明代的皇家庙宇,水立方在建设前在设计图上向北移动了100多米。而在现在的奥运核心场馆群中,这座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也成为了最古色古香的景点。
在鸟巢和水立方的交相辉映下,娘娘庙与周围建筑的现代化特色遥相呼应、形成了强烈对比。周围精心设计过的景观园林将娘娘庙和水立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鸟巢和水立方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附近,这里都是北京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选择在这里建造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地势空旷平坦,而且交通也比较方便。但是那里是北京的老坟地,施工刚开始就挖出来许多棺材和尸骨,但是大家都是无神论者,虽然觉得有些不好的地方,但施工仍然继续。但是后来出现的一切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有一座古庙,供奉民间传说中的北顶娘娘,许多老人十分敬畏这座庙宇。但是当时为了方便施工,于是就准备拆掉这座庙宇,各项准备工作结束以后,拆迁工程就开始了。但是刚刚拆掉两扇门后,鸟巢附近就刮来了一阵罕见的大风,将已经建好的地基全部摧毁,建筑现场有三名工人被砖石打死,几十名工人受伤。专家告诉大家说这是陆地上罕见的城卷风,数百年才出现一次,大家虽然十分不解,但是想到专家这么说,于是拆迁工作仍在继续。
但是第二天,一个更离奇的消息从水立方传来。在水立方的施工现场,挖掘到一个巨大的洞,几名工人好奇稍稍往里面探了探,发现里面竟然全是蛇!施工立即停止,就在停工的这一天,鸟巢和水立方晚上发生了不明原因的停电,大家在停电时眺望远方时,发现北京娘娘庙那里灯火通明,就如同有万盏电灯那样,但是在那儿根本就没有电灯。总工程师连夜召集大家开会研究,据说是胡锦涛拍板:"保留这座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朝北京娘娘庙,并拨款重新修复",最后放弃了拆迁,并把鸟巢和水立方往北方迁了100米,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了这两座体育场并不是在最初决定的地方,而是在冥冥中的指示下北移了一公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