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学生食品事件还有多少细节需要释疑?
文|大漠鱼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从3月12日全面爆发,到3月17日@平安温江 通报,有三名家长涉嫌造假拍照,再辅以“红星新闻”的一篇新闻稿《调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事件爆发的头4天》,前后经历了5天的时间。一起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维*权事件,经过警方和各相关部门5天的努力,事件真相基本得到“澄清”:除“粉条存在发霉变质”的情况外,其它食品均符合安全标准。

与以往舆情有所不同的是,尽管权威部门给出了调查结论,但网民的质疑似乎并没有停止。比如,官方信息为什么前后矛盾?为何不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为什么会有家长说孩子流鼻血、腹痛?以及为什么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公司在短短的4年内可以做到承揽20余所学校食堂食材的供应?等等。
其实,对于现有的“调查结果”,从来没人感觉奇怪。因为习惯了被动接受的人们早有心理准备:必须如此,只能如此!不然还要咋样,难道要让心有不忿的民众得逞?好在各网络平台这回表现的比较大度,只要你不把观感直接的视频放出来,爱怎么质疑,尽管去质疑好了。
对此事件,本人@大漠鱼 微博对事件的各细节几次发出质疑,因此不时发现有网友的好心规劝。在这我想重申一次:就目前的调查结果,我将继续保留质疑,暂时不会相信其任何一个标点符号。
首先我认为,质疑是一种求真态度。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质疑,可以让事物本貌得到完满的呈现。
1、 自相矛盾的说辞
这起事件起始于3月8日,全面躁动于3月12日。特别提到这两个时间节点,是想反证一种猜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它不可能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抹黑行动。那么,接下来所有的细节就应该交给官方来自圆其说了。
3月12日网络舆情全面发酵的档口,官方发布声明:“接到有关情况后,温江区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已于12日15点赶赴学校调查处置,并对所有冻库及库房食材进行了查封,对投诉反映的食材抽样送检”。请大家注意:1、对所有食材查封。2、对投诉食材进行了抽样送检。

然而,据“红星新闻”17日的调查报道,12日晚有多名学生家长赶到学校,看到“食堂工作人员开始打开冷库,将其中的食材一箱箱搬出,放到一个小型平板推车上,准备移出运离”时,“家长怀疑是毁灭证据,随后发生争执、抓扯”。随后出现了“现场家长撕开包装、扔在地上、进行拍照”、“再之后,家长们进入库房”的情形。而视频显示:当晚22:24时——22:26时左右,有家长“把姜黄粉洒在鸡腿上拍照”的镜头。
一开始通报“12日15点库房已查封,样品送检”,其后又出现“当晚家长进入库房”,难道不矛盾吗?好在视频不会说谎,12日晚确实有家长进入库房的事实,也有“撒姜黄粉拍照”的事实。但是为什么之前声明“所有库房都查封”?对于这个矛盾说法的解释只有一种:官方说谎!查封只是一个对外说辞,库房的管辖权依然掌握食堂经营者的手里。官方之所以做出“查封、送检”的对外公告,正是为了掩饰有关部门行政作为的失职。

还有一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说法:大晚上食堂工作人员把食材一箱箱搬出,准备运离。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家长,看到此情形,你会不会怀疑他们这是要毁灭证据?
相信那些学生家长没有“穿墙术”的特异功能,他们不会在白天“库房查封”后,晚上穿越墙体障碍进入到库房作假拍照。对于此矛盾说法,官方难道不应该对自己的谎言有所交代?
不可否认,面对突然出现的状况,家长们心中有气、有情绪,甚至不排除他们“撒姜黄粉拍照”,人为性地放大矛盾的主观故意。但是,在已知的刑事案中,不还有“激情杀人”的说法吗?因此,本来心有不忿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借机渲染自身的情绪,做到完全彻底的理性?
2、食材检测
3月15日,即样品送检三天后,第一批送检的5个样品检测结果出笼:全部符合安全标准。


从检测结果表格中发现,大部分检测项目是食品的防腐剂、添加剂成分。而对于真正造成食品腐败的微生物并未检测。于是网传有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某大学生在官网上给成都市长留言:第一批食材检测结果是错误的。“这些检测项目和食品的腐败变质毫无关联。食品腐败变质应该做微生物检验”。否则,食品“就算再放一年也不会检出不合格”。

那么,造成食品腐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微生物检测是否必要?接下来还需专业人士来解答。不过,“微生物食品检测”在百度百科中有这样的解释:微生物食品检测是食品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定被检食品是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情况,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然不能当作科学依据,但基本理论,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是这样,那么对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涉嫌腐败的食品做微生物检测,应该是必须的。但是在“红星新闻”的报道中却给出这样的解释:为何第一批检测报告的指标不包括微生物检测?“要做微生物指标检测,在样品状态方面需要样品包装完整,而且样品需有五个以上的包装才能做正常的微生物检查;根据国家标准,对需要加温煮熟才能进入人体食用的生食食品、生鲜食材,这类食品在国家标准里并没有要求微生物指标,第一批检测的样品均为生食,所以不需要做微生物检测。
做个简单的剖析:一、做微生物检测需要5个以上的完整包装。鉴于家长们涌入库房,撕开包装,把好些食材扔在地上,破坏了原有的微生物环境,所以即便检测,结果也不准确。
那么,在这我倒要问问:家长们将库存的所有食材包装全部拆封了吗?更何况,3月12日下午,官方声明库房已查封,样品已经抽取送检。也就是说,在家长们晚上进入库房之前,送检样品已经提取完毕,这些没有被家长们损毁、污染的样品为什么不能进行微生物检测?也许有人会说,微生物检测需要结合样本本身、生产源头、库存环境等多种元素。是的,你们是专家,但是请告诉大家:单独的样本微生物检测可不可以做?库存环境被破坏,相关部门自己也需担责,还是把责任全部推给家长?
二、第一批次的检测样本都是可以下锅煮食的食品,所以不用做微生物检测。对于这条理由,我个人表示很服气:“国家标准里没有要求”。国家法律从没有要求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但枉法的执法者还少吗?
3、寄语尚存的希望
这起声势浩大食品安全事件,很快就会成为历史。在盖棺定论前我想大家有必要记住一个直观的事实:整个事件不管是爆发、舆情发酵、还是最后的结论,都以稳定情绪为主线。谣起辟谣,群起维*稳,作假认错...一气呵成。世事纷杂,缘起缘灭,难道就没有更新颖的一些套路?没有!你信不信是一回事,服不服是另一回事。
通览这起事件的全过程,官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让人相信“食品是安全的”这一目的上。至于学生腹痛、流鼻血、诊疗的事鲜有深究,而涉事的食材供应公司在事发后匆匆忙忙撤掉公司牌匾,以及供应商的前世今生除了自媒体多嘴多舌外,官方守口如瓶,只字不提。如此语境,不觉得很无趣,很荒唐,很搞笑吗?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努力维护好自己生存的环境,让她变得安全、有序、稳定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不得不说,大千世界纷扰长存,如何变困境为顺景,如何化干戈为玉帛,也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有矛盾、有冲突不要紧,但厚此薄彼,有选择性地作为,显然不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好的态度。但愿通过这件事,官民各方的作为能有所改变。
文|大漠鱼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从3月12日全面爆发,到3月17日@平安温江 通报,有三名家长涉嫌造假拍照,再辅以“红星新闻”的一篇新闻稿《调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事件爆发的头4天》,前后经历了5天的时间。一起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维*权事件,经过警方和各相关部门5天的努力,事件真相基本得到“澄清”:除“粉条存在发霉变质”的情况外,其它食品均符合安全标准。

与以往舆情有所不同的是,尽管权威部门给出了调查结论,但网民的质疑似乎并没有停止。比如,官方信息为什么前后矛盾?为何不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测?为什么会有家长说孩子流鼻血、腹痛?以及为什么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公司在短短的4年内可以做到承揽20余所学校食堂食材的供应?等等。
其实,对于现有的“调查结果”,从来没人感觉奇怪。因为习惯了被动接受的人们早有心理准备:必须如此,只能如此!不然还要咋样,难道要让心有不忿的民众得逞?好在各网络平台这回表现的比较大度,只要你不把观感直接的视频放出来,爱怎么质疑,尽管去质疑好了。
对此事件,本人@大漠鱼 微博对事件的各细节几次发出质疑,因此不时发现有网友的好心规劝。在这我想重申一次:就目前的调查结果,我将继续保留质疑,暂时不会相信其任何一个标点符号。
首先我认为,质疑是一种求真态度。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质疑,可以让事物本貌得到完满的呈现。
1、 自相矛盾的说辞
这起事件起始于3月8日,全面躁动于3月12日。特别提到这两个时间节点,是想反证一种猜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它不可能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抹黑行动。那么,接下来所有的细节就应该交给官方来自圆其说了。
3月12日网络舆情全面发酵的档口,官方发布声明:“接到有关情况后,温江区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已于12日15点赶赴学校调查处置,并对所有冻库及库房食材进行了查封,对投诉反映的食材抽样送检”。请大家注意:1、对所有食材查封。2、对投诉食材进行了抽样送检。

然而,据“红星新闻”17日的调查报道,12日晚有多名学生家长赶到学校,看到“食堂工作人员开始打开冷库,将其中的食材一箱箱搬出,放到一个小型平板推车上,准备移出运离”时,“家长怀疑是毁灭证据,随后发生争执、抓扯”。随后出现了“现场家长撕开包装、扔在地上、进行拍照”、“再之后,家长们进入库房”的情形。而视频显示:当晚22:24时——22:26时左右,有家长“把姜黄粉洒在鸡腿上拍照”的镜头。
一开始通报“12日15点库房已查封,样品送检”,其后又出现“当晚家长进入库房”,难道不矛盾吗?好在视频不会说谎,12日晚确实有家长进入库房的事实,也有“撒姜黄粉拍照”的事实。但是为什么之前声明“所有库房都查封”?对于这个矛盾说法的解释只有一种:官方说谎!查封只是一个对外说辞,库房的管辖权依然掌握食堂经营者的手里。官方之所以做出“查封、送检”的对外公告,正是为了掩饰有关部门行政作为的失职。

还有一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说法:大晚上食堂工作人员把食材一箱箱搬出,准备运离。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家长,看到此情形,你会不会怀疑他们这是要毁灭证据?
相信那些学生家长没有“穿墙术”的特异功能,他们不会在白天“库房查封”后,晚上穿越墙体障碍进入到库房作假拍照。对于此矛盾说法,官方难道不应该对自己的谎言有所交代?
不可否认,面对突然出现的状况,家长们心中有气、有情绪,甚至不排除他们“撒姜黄粉拍照”,人为性地放大矛盾的主观故意。但是,在已知的刑事案中,不还有“激情杀人”的说法吗?因此,本来心有不忿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借机渲染自身的情绪,做到完全彻底的理性?
2、食材检测
3月15日,即样品送检三天后,第一批送检的5个样品检测结果出笼:全部符合安全标准。


从检测结果表格中发现,大部分检测项目是食品的防腐剂、添加剂成分。而对于真正造成食品腐败的微生物并未检测。于是网传有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某大学生在官网上给成都市长留言:第一批食材检测结果是错误的。“这些检测项目和食品的腐败变质毫无关联。食品腐败变质应该做微生物检验”。否则,食品“就算再放一年也不会检出不合格”。

那么,造成食品腐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微生物检测是否必要?接下来还需专业人士来解答。不过,“微生物食品检测”在百度百科中有这样的解释:微生物食品检测是食品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定被检食品是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情况,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然不能当作科学依据,但基本理论,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是这样,那么对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涉嫌腐败的食品做微生物检测,应该是必须的。但是在“红星新闻”的报道中却给出这样的解释:为何第一批检测报告的指标不包括微生物检测?“要做微生物指标检测,在样品状态方面需要样品包装完整,而且样品需有五个以上的包装才能做正常的微生物检查;根据国家标准,对需要加温煮熟才能进入人体食用的生食食品、生鲜食材,这类食品在国家标准里并没有要求微生物指标,第一批检测的样品均为生食,所以不需要做微生物检测。
做个简单的剖析:一、做微生物检测需要5个以上的完整包装。鉴于家长们涌入库房,撕开包装,把好些食材扔在地上,破坏了原有的微生物环境,所以即便检测,结果也不准确。
那么,在这我倒要问问:家长们将库存的所有食材包装全部拆封了吗?更何况,3月12日下午,官方声明库房已查封,样品已经抽取送检。也就是说,在家长们晚上进入库房之前,送检样品已经提取完毕,这些没有被家长们损毁、污染的样品为什么不能进行微生物检测?也许有人会说,微生物检测需要结合样本本身、生产源头、库存环境等多种元素。是的,你们是专家,但是请告诉大家:单独的样本微生物检测可不可以做?库存环境被破坏,相关部门自己也需担责,还是把责任全部推给家长?
二、第一批次的检测样本都是可以下锅煮食的食品,所以不用做微生物检测。对于这条理由,我个人表示很服气:“国家标准里没有要求”。国家法律从没有要求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但枉法的执法者还少吗?
3、寄语尚存的希望
这起声势浩大食品安全事件,很快就会成为历史。在盖棺定论前我想大家有必要记住一个直观的事实:整个事件不管是爆发、舆情发酵、还是最后的结论,都以稳定情绪为主线。谣起辟谣,群起维*稳,作假认错...一气呵成。世事纷杂,缘起缘灭,难道就没有更新颖的一些套路?没有!你信不信是一回事,服不服是另一回事。
通览这起事件的全过程,官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让人相信“食品是安全的”这一目的上。至于学生腹痛、流鼻血、诊疗的事鲜有深究,而涉事的食材供应公司在事发后匆匆忙忙撤掉公司牌匾,以及供应商的前世今生除了自媒体多嘴多舌外,官方守口如瓶,只字不提。如此语境,不觉得很无趣,很荒唐,很搞笑吗?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努力维护好自己生存的环境,让她变得安全、有序、稳定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不得不说,大千世界纷扰长存,如何变困境为顺景,如何化干戈为玉帛,也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有矛盾、有冲突不要紧,但厚此薄彼,有选择性地作为,显然不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好的态度。但愿通过这件事,官民各方的作为能有所改变。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9/3/18 22:41:01 编辑过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