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交司机视频的深度分析(ZT)

最初的视频分析认为司机是故意制造车祸撒气。后来证明是因为与那位攻击他的乘客对攻,产生了错觉,致使他以为车在向右行走。将方向盘左打。下面更进一步的分析,说明司机为什么会撞桥。

[原创]重庆坠桥大巴很可能入选哈佛大学经典案例!

黄帝战蚩尤 于 2018/11/6 9:55:0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哈佛大学的道德课中,有一个非常非常经典的案例讨论:

    两组孩子在列车轨道上玩耍,其中一组有七个孩子,它们在标识了危险的轨道上玩耍。另外一组只有两个孩子,他们在标识了安全的轨道上玩耍。这个时候,一辆列车开过来了,孩子们都没有注意到。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铁路维护工要在瞬间做出选择:一,不做任何动作,于是七个在危险轨道上的孩子死亡。二,改变轨道,于是两个在安全轨道上玩耍的孩子死亡。讨论的焦点是:哪种选择更符合道德?

    改变轨道,死的孩子少,但是遵守规则的少数人死了,不遵守规则的大多数人活了。不改变轨道,死的孩子多,但是死的是不遵守规则的人,遵守规则的人活了。

    这个案例非常深刻,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的核心。但是这个案例也过于残酷,因此只能是一个假设。但想不到的是,这么一个看似绝不可能真实发生的案例,在中国重庆出现了!

    在重庆大巴坠桥案例中,与哈佛大学案例的三组假设人物一一对应:

    1,手握方向盘的司机,对应铁路维护工;

    2,攻击司机的悍妇和麻木的乘客,对应违规的多数孩子;

    3,小红车司机,对应无辜的少数孩子。

    通过视频技术分析,把小红车与大巴相撞的时间计算进去,就会发现,司机“连续三秒压住方向盘向左”其实是两个动作组合构成的,即两个“1.5秒”的无缝连接!

    第一个1.5秒,司机是由于与女乘客扭打,身体与头部大幅度右转,在身体回位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判。这个过程是一点五秒,它是符合逻辑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难以做出一个正确判断。

    第二个1.5秒就是司机发现自己判断错误了,汽车大幅度左转了,出现了危险。正常的反应是司机马上向右方回正。但是恰恰是在这个瞬间,他的右方出现了那辆小红车。如果他此时向右方打轮,就必然正面的压向小红车,将小红车碾压粉碎。

    在这个瞬间,司机就面临了哈佛大学经典案例的“铁路工选择”,是让无辜的少数人(小红车司机)死,还是让多数人(有过错的悍妇和麻木的乘客)死?

    如果司机右转回轮,就是小红车司机死,有过错的“多数人”活下来。如果司机继续左转,那就是红车司机活,车上大多数人死。

    而且,重庆大巴的案例比哈佛的案例更为深刻,因为“铁路工(司机)”本人也参与其中,自己也是死者之一,这比置之度外的哈佛铁路工更震撼人心。

    在此案中,冉司机做了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继续压着方向盘的向左,以错过小红车。但这一错车,就导致了大巴坠桥!而从视频上看,就显现出一个连续的左向动作,产生司机故意寻死的错觉。

    由于坠桥大巴的视频只有一个角度,导致人们没有看到案件的全貌,以为司机是要与乘客同归于尽,没有看到这个案件背后复杂的人性冲突。人们产生误解的原因来自于视频呈现了一个非逻辑的动作:司机连续三秒压住方向盘向左!因为根据人的意识反应能力,两秒钟就可以完成一个判断和纠错!如果连续三秒保持动作不变,那必然就是故意的!但实际上,这个“连续三秒”其实是两个“1.5”秒组合而成的。

    当我们对视频进行还原,司机的视角也重现出来,就发现冉司机其实是做出了两个反应动作,且都是符合逻辑的,它同时也证明司机是一个有良知和恻隐之心的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