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出卖了邓演达?

邓演达(1895年3月1日-1931年11月29日),字择生,1895年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 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曾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保定军校毕业。1920年后,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第三团团长。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1924年5月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曾著文谴责蒋介石、汪精卫,并与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展开反蒋活动。1927年,邓演达帮助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策划了南昌起义的整体军事行动方案。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处决于南京麟麒门外沙子岗,年仅36岁。
 
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教育长的邓演达,是一位让蒋介石忌讳的人物,这是因为邓演达在黄埔军人中威望极高。著名记者恽逸群这样评论说:邓演达“在黄埔军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虽不一定说高于蒋介石,至少是足以与蒋介石分庭抗礼,不在蒋介石之下。”邓演达作为国民党内著名的左派代表人物,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两人遂分道扬镳,邓演达组织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史称第三党),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提出平民革命理论和进步的建党理念。
 
邓演达的所作所为让蒋介石感到切实的威胁,因为邓演达对军界很熟,尤其在黄埔军人中威望很高。恰如恽逸群所说的那样:“黄埔出身的学生,是‘蒋家天下’的奠基石,如果这一基石发生动摇,‘蒋家天下’就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民国十七年(1928)以后,蒋介石与其他国民党领袖相斗争,其惟一优势就是黄埔军人在他掌握之中,为其他国民党领袖所不及,能和蒋介石争夺黄埔军人领导权的只有一个邓择生(邓演达),因此邓择生是蒋介石的劲敌。”邓演达利用自己的影响,在黄埔系内组织起“黄埔革命同学会”,联络反蒋力量,组成军事同盟,进行军事策划。同学会的发展十分迅速,一度曾达到五千人以上,像后来的黄埔名将杜聿明、宋希濂、周至柔甚至包括陈诚,都与这一组织有所联系。邓演达的活动让蒋介石十分惊慌,于是通知上海租界及上海警备司令部,出重金悬赏,侦缉邓演达。1931年8月7日,邓演达在上海愚园路愚元坊20号被捕,11月29日惨遭秘密枪杀。
 
究竟谁出卖了邓演达?
 
邓演达之死在社会及黄埔军人中引起极大震动。人们在痛惜之余,也痛恨那个出卖邓演达的叛徒,一时间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究竟谁是告密者。时至几十年后,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在诸多怀疑人中,陈诚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陈诚,蒋介石之宠将,名列“黄埔八大金刚”,与胡宗南、汤恩伯并称军中三鼎甲。其辖下第十八军、第十一师是国民党之精锐,并以此构成了势力强大的“土木系”,是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然而陈诚的起点却很低,在黄埔时只是个普通的上尉官佐,论资历远远不能和何应钦、张治中、顾祝同等相比,然而却在几年内迅速窜红,尤其在邓演达遇害之后,更是一跃成为蒋介石手下第一号红人。
 
所以有人怀疑,邓演达被害与陈诚有关。曾为陈诚集团将领的湘籍名将杨伯涛在《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七辑《陈诚军事集团发展史纪要》一文中这样写道:有一件疑案一直没有得到澄清,这就是关于陈诚出卖邓演达先生的传说。陈诚于1924年在广东粤军第一师当连长时,直属营长是严重,直属团长是邓演达先生。他由于得到邓、严的提拔而投入黄埔军校,从此一帆风顺,青云直上。陈对邓、严二人不仅怀有知遇之恩,而且奉之为师,极为钦敬。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邓先生在武汉与共产党合作,严则挂冠而去。后来邓先生建立第三党,与蒋介石作斗争。蒋认为邓是心腹之患的政敌,阴谋杀害。邓先生匿居上海租界,蒋遍索不得,这时陈诚一面积极拥蒋,一面却暗地和邓先生保持联系,因而对第三党的活动略有所知。邓先生被捕去以后,当时即有人说是陈为了取得蒋介石的信任,向蒋告密,邓先生致遭被捕。但是另一方面,据说陈诚在蒋杀害邓先生之前,曾向蒋力保,恳蒋暂不动手,留待邓先生转变。蒋于第二次下野之前,终下毒手,将邓先生杀害。
 
然而杨伯涛这一说没有任何事实佐证,他甚至连邓演达被捕的日期都写错了,因此遭到了原陈诚系一些将领的激烈反驳。邱行湘曾撰文《关于邓演达之死的问题》,一口气提出七大疑问,以证明此事与陈诚无涉。其主要观点是,根据他的所见所闻,陈诚为“第三党”人无异,其部下也有许多将领是第三党人,如果是他出卖了邓演达,许多将领必然不会再为之卖命,而且邓演达最好的朋友严重先生在抗战时期重新出山与陈诚合作。邱行湘还听说,鼓动蒋介石向邓演达下毒手的是胡宗南、何应钦、戴季陶、陈立夫、戴笠等人。
 
黄维也认为,以陈诚对邓演达的感情和崇拜,决不致卖友求荣。他在纪念邓演达的文章《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中写道:邓先生的革命言行,向为严重、陈诚及黄埔同学所尊敬。1930年春,陈诚赴沪谒邓时,仍表示支持其主张。陈对邓很尊重,愿从十八军十一师的公积金内,为邓提供生活费用,并请邓派人到十八军工作……抗日军兴,黄琪翔、严重、朱代杰……等第三党人,东山再起,复投陈诚麾下,贯彻邓先生“打倒帝国主义”的一贯主张,都为陈诚所重用。
 
宋瑞珂也发表文章《邓演达的被害与陈诚的发迹有关联吗?》,文章指出,陈诚自入黄埔就一直为蒋介石欣赏,且立功累累,到北伐时已凭战功升任师长,特别是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的东山再起,更是获得蒋介石之宠信,从此飞黄腾达。可以说:“陈诚的发迹和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是在1930年以前就开始的,而并非在1931年邓演达被害之后。”邓动摇了蒋的军事基础,使蒋动了杀机。为弄清事实真相,黄维等专门致函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请求将真相告之。1982年9月3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党史研究委员会给黄维发了一份专函,写道:出卖邓演达先生的是叛徒陈敬斋,不是陈诚。这个问题在我们党内,从邓先生被捕迄今,数十年都无疑议。所以在解放以后,我党即把捉拿叛徒陈敬斋归案作为当时一项重要事情来办的。陈敬斋是1950年春由江西省公安部门在景德镇捕获的,经解京审讯后,于1951年秋在此伏法。他出卖邓先生的经过,据中央公安部1950年10月16日致我党函称:“据供,由于反动势力压抑,对前途悲观,乃思卖党求荣之念,于1931年7月中旬,向蒋匪密告该党领袖邓演达先生之行踪,并与匪特暗中计谋,待机行动”。同年8月17日,在上海英租界静安寺愚元坊20号邓演达出席地方干部训练班之际,陈犯听讲未及一半,伪装肚疼离席外出,向预伏之伪警备部侦缉队联络,遂将地址包围,当时被捕者计有邓演达先生等十余人。事后该犯即赴南京,向蒋匪领取奖金一万元。以上事实均供认不讳。至此,邓演达被捕遇害一案真相似乎已是水落石出。
 
争论并未终结
 
没想到,争论并未终结。到了1988年,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邓演达年谱》,作者丘挺还是继续坚持以下观点:国民党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陈诚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伪装拥护邓演达的样子,到上海看望邓演达,并拿出一笔钱给他做活动经费,还表示愿意从十八军十一师的公积金中为邓演达提供生活费用;又让邓演达派人到他的部队工作。邓演达一时不察,以为陈是自己的旧部,会有良心血性,可以争取过来为革命事业效力,便将自己的活动情况陆续告诉他。陈诚每从邓演达那里得到消息,都原原本本地向蒋介石报告,并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去应付邓演达;甚至邓演达给他的信,也原封不动地送给蒋介石拆阅后才敢看。这样一来,蒋介石对邓演达的活动便了如指掌,陈诚因此很快被提升为十八军军长。
 
丘挺还加了一个注解,说明坚持以上观点的理由:这是1940年6月叶挺在游峨眉山途中沉痛地对李洁之谈及的“从多方打听,获得可靠的消息。”(见广东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印的《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期)丘挺接着认为:“邱行湘、黄维、宋瑞珂等以邓、陈两人公交私谊甚密和向特务告密的是陈敬斋为由,反对此说,但所述理由并不能证明陈诚不会直接向蒋介石出卖邓演达”。1984年夏天,文强在谈及黄维观点时,也认为轻易否定陈诚之说是不妥的,而要肯定此说,需查看蒋介石的日记,这不是短期能办到的,现故从叶说。
 
有关农工党党史史料上,关于邓演达被捕原因出现这两种说法,并引发这一场激辩,实出乎农工党内人士意料之外。一种说法是,邓演达是被陈诚“用诡术”出卖,导致被害。主要见于杨伯涛《陈诚军事集团发展史纪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缉》第57辑182页)和周一志《“非常会议”前后》(同前《选辑》第9辑88页),以及丘挺、文强等人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完全否定这一观点,见于黄维、方靖两文,均载于《选辑》第72辑,黄文认为杨文背离历史事实,所述于史无据,或不真实,提出11条异议;方文提出14条异议。黄维、邱行湘、宋瑞珂又在《选辑》第84辑各发表一篇文章:“邓演达烈士被害的真相”(黄)、“关于邓演达之死的问题”(邱)、“邓演达的被害与陈诚的发迹有关联吗”(宋),对杨文观点作进一步否定与反驳。
 
黄维认为,杨文所列有关邓系陈出卖之说,既非个人,亦非别人亲历亲闻,只是道听途说加主观臆测的无根据的不实之词。邓被捕、被害是1931年8月至11月间的事,黄维当时在北平陆军大学学习,1932年2月,他到江西第18军11师任旅长,听到18军人士对此事的种种议论,后来对此事又作进一步了解,与宋、邱合作发表《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载于农工党《前进》,1981年11期)。该文指出:蒋对邓的革命行动,既怕又恨,于是收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叛徒陈敬斋,密捕邓演达。黄还引用原民革中央主席朱蕴山“怀念亡友邓演达”(载于《前进》1981年12期)的大段表述,认为:陈诚用“跪术”出卖邓完全没有根据。黄维在文中指出:杨文写到“陈对各方面运用跪术的事例甚多,实难以枚举”。但就事论事,实无根据。宋瑞珂当时是18军11师63团团长,萧乾是18军11师31旅旅长,两人观点均与黄一致。
 
邱行湘是陈诚亲信,他在文中提到:陈诚一向对邓十分尊重,本身是第三党秘密成员,数度给邓提供经济与军事支持。第三党是以陈诚的武装作为实力基础的。邓被害,陈闻讯后“十分悲痛,泪如雨下,寝食俱废”,决不致忘恩负义出卖邓演达。
 
最后的斗争
 
邓演达被捕后,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因此索性进行公开斗争。他在公共租界巡捕房中亲笔写下自述,简略叙述了他的革命经历,并表明他“始终站在国民党左派的立场”,“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及官僚政治,希望造成真正人民的政府及独立的国家”。此件珍贵的自述,目前尚保存在上海市档案馆里。由于众多军政界人士纷纷出面保释,蒋感觉邓的影响力过大,更促使蒋必须尽快“除邓”的决心。1931年11月29日深夜,蒋介石卫士长王世和按蒋的密令亲自下手杀害了邓演达。
 
邓演达被捕后,宋庆龄、蔡元培等人积极营救,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和黄埔系的许多军人,都愿意冒险营救邓演达出狱。但多个营救方案都失败了。1931年12月初,邓演达被杀的消息走漏出来,宋庆龄得知后,心急如焚,急赴南京了解真相。她当面向蒋介石质问道:“现在你准备下野了,为什么不将邓同志等立即释放?邓同志移到何处去了?我此时必须立即和他晤面一谈。”蒋知道无法隐瞒,遂说:“现在你不能和他见面了,他有许多危害政府的证据,我已经将他枪决了。”宋庆龄悲愤填膺,当场掀翻茶几,当面怒斥了蒋介石,随后回到上海,将此噩耗转告临委。1931年12月19日,宋庆龄在上海公开发表《宣言》,严厉谴责蒋介石的罪恶行径。
 
1931年7月,邓演达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们都是驴子,吃的是干草,走的是荒沙漠漠的长途,而做的是炼石补天的功夫,只有工作是安慰罢了。”这是邓演达理想境界的真实写照。作为农工党人,我们都应当熟知,我们的创党人邓演达曾是怎样的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他血洒刑场已80多年了,但其革命精神,舍身取义的品质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进!
 
人物简介
 
1、杨伯涛(1909—2000),湖南省芷江县人,1926年加入王天培第十军教导团,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国宁汉分裂,杨伯涛转入程潜第六军教导团,任第六军第十九师排长。1929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第十四期。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由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委任为营长,率部抗日。1938年,转任黄维十八军十一师上校参谋主任,参加南海战役,保卫南昌。后又随军到平江地区协助汤恩伯阻击西侵日军。1939年2月,任九十四军一八五师五五三团团长,驻宜昌西岸,隔襄河与日军对峙,经常率部过河游击,破坏日军后路和偷袭日军据点。1940年5月,参加枣宜会战。宜昌失陷后,随九十四军在大巴山高地守卫重庆门户,与日军对峙。1941年任一八五师参谋长,参加反攻宜昌之战。1943年1月,参加鄂西战役。1943年10月,参与策划常德会战,主管作战计划。1945年5月,雪峰山会战中,日寇妄图夺取芷江机场,杨伯涛所在的十八军奉何应钦之命协助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作战,大获全胜。杨伯涛率部自溆浦南下,收复山门市,歼日军一个轻重联队和步炮队一部,在空军配合下占领日军后方交通唯一通道石下江,将日军包围,促成雪峰山大捷。1947年7月,接替胡琏任整编十一师师长。1948年10月任十八军军长,列入黄维十二兵团,开赴徐蚌战场。1948年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徐蚌战役中被歼,杨伯涛也在双堆集被俘。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获特赦,任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2000年因病逝世,终年91岁。
 
 
2、邱行湘(1907—1996),国民党军少将。字辽峰,江苏溧阳南渡镇邱家桥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毕业。是黄埔系和土木系骨干将领。邱行湘出生于大农户家庭,18岁考入黄埔五期步兵科,35岁成为将军,1946年在东北四平战役中大显身手,被蒋介石誉为邱老虎。建国后为江苏省五、六两届政协委员及文史专员。
 
3、宋瑞珂(1908——1995),汉族,山东青岛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参加了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以及东征和北伐战争。抗战爆发后,历任国民党第十四师副师长、第十八军一九九师师长、第九军副军长、第六十六军军长,被授陆军少将。先后参加淞沪抗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常德会战等对日战斗。解放后,任民革中央监委,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当选为理事,后任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4、方靖,1900年出生于江都县仙女庙镇。1920年初,投入广西武卫军,在总司令部当宪兵。1925年9月,粤军协同黄埔军教导团发起第二次东征。1925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习(潮州分校)第二期受训,1944年任职国民党79军军长。1949年1月,解放军向国民党79军发起进攻,最终被俘。 1966年4月,方靖随国军第六批将领一起被特赦。
 
5、黄维(1904年-1989年),字悟我,出生于江西贵溪一农户家庭。黄埔一期,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在淞沪会战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表现神勇  。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