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家监管体系评估,该评估既是对一个国家疫苗监管机构能力的全面考量,也是该国疫苗生产企业申请WHO产品预认证并进入国际采购渠道的基础和前提。不过据《第一财经》采访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国产疫苗不管是监管层,还是疫苗生产企业,相比国际通行水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质量检验上已经与国际接轨,对疫苗采取三次抽验的方式进行评价性抽验,但差别在于通过抽验的标准。
“目前我国仅需3次抽验中有1次合格即被视为抽验通过,但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采取的是3次抽检必须全部通过,有一次不过便不予签发。”该业内人士表示。并且在问题疫苗的处理上,中国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也有差别,“目前对抽检不合格的批次,国内仅要求处理同批次疫苗,但国际上在问题疫苗原因未明的前提下,则会对发现问题疫苗的前后3~5个批次停止销售和使用,并进行复检。”
不仅监管标准有出入,监管层处罚力度也不强。就此次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的处罚而言,违法违规生产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由于尚未出厂和上市销售,仅作出收回该企业《药品GMP证书》责令停止狂犬疫苗的生产的处罚决定。而在去年11月被发现的“百白破”问题疫苗,在共计25万支流入市场的前提下,仅做出了没收库存同批次疫苗186支,并处罚款总计344万元的处罚决定。
并且此次事件中,尤其令人惊讶在于,去年10月,长春长生生产的百白破联合疫苗就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药品抽样检验中被检出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而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到半年后的今天,才对长生生物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在此种监管力度下,加之违法成本偏低,无疑也是中国国产疫苗现状的弊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