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中国产业升级对西方来说很有威胁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48276323955752#_0

是打是和?中美贸易战波折不断,三个关键词揭露美国阴谋!|戎评
戎评v 发布于 2018-06-07 14:04:27 举报
阅读数:95

??“戎评” | 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授权联系:xiaoyuxy3520

中美贸易战热点效应似乎过去了,但“战争”还没有走远。

6月4日,中国就中美经贸磋商发表声明。撇开不重要的信息,中国真正的态度落在了最后一句话:

如果美方出台包括加征关税在内的贸易制裁措施,双方谈判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会生效。

换句话说,如果美国执意要打贸易战,中美之前达成的协议将全然作废!

中美两国之间的这场世纪之战,从3月22日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500亿美元关税开始,历经开战—对峙—喊话—谈判—休战—签约—毁约—重启战端数个环节。作为全球唯二的经济大国,中美交锋的过程可谓是跌宕起伏、异常惊险。

而鉴于美方前不久撕毁和约,现在还没有人敢下中美贸易战结束的定论。所以,很多网友都在问一个的问题:中美贸易战究竟会何去何从?

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不才,今天就试着跟大家解读一下这件事。

贸易战的秘密,从全球化说起

中国有个成语叫“追本溯源”,意思就是解决问题要追究根本,探索源头。中美贸易战的根本原因有三个关键词:全球化、高端制造产业开放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全球化

史学界把全球化共分为两次。第一次,1750年~1950年。这两百年间,是以英国为主导的殖民产业全球化。第二次,是1950年至今,以美国为主导的工业制造业全球化。

虽然两次全球化的推动剂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全球化体系等级分明!它的形状就像金字塔一样,越高越少、越低越多。

在英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中,英国占据顶层塔尖,是全球工业制造中心和输出中心,比如工业制造技术、蒸汽机、铁甲船、火车等;欧洲各国居金字塔的二级,是资本及粗加工制品来源地,比如商业资本,粗钢等等初始工业品;中国居金字塔的第三级,是英国商品的倾销国与全球轻型制造业产品供应商,比如丝绸、茶叶、瓷器;散落在全球各大洲的殖民地居塔底,是工业原材料产地,比如橡胶、石油以及廉价劳动力。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塔尖顶层,是全球科技输出中心和标准制定国;日本与韩国居金字塔第二级,主要提供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高消费电子产品;中国居金字塔第三级和最底层,主要提供零部件代工、工业原材料以及廉价劳动力。

从整个全球化金字塔的收益来看,居塔尖越高的国家出力最小,但利益收入确实最高的;而居塔尖越低的国家出力最大,但利益收入确实最小的。

不论是英国的全球金字塔还是美国的全球金字塔,规矩在他们看来很重要。规矩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在哪个阶层负责哪个工位,你就得永远呆在那个工位。

中美贸易战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想呆在这个工位了,我们要往更高的工位爬。怎么往上爬呢?“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业计划。通过它,中国将挤进全球金字塔的顶层,完成新的全球金字塔重塑。

但是,美国不同意!

原因很简单,美国是塔尖的利益既得者,全球体系是他们制定的,利益也是他们得到的最多。他们既不想丢掉中国这个第三级塔基(因为美国维持全球金字塔的需要中国庞大的市场与中低层产品供应链),更不想让出塔尖的利益。

于是,美国就打算在“中国制造2025”未成熟之前,把我们的产业升级的战略扼杀在摇篮中。

美国的恐惧:中国高端制造产业

众所周知,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工业国抢占全球金字塔制高点的千载良机。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抢占了蒸汽机制高点,所以大不列颠帝国统治了世界近20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抢占了电气化制高点,但由于德国战败,最终受益者只有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仅美国抢占了IT信息制高点,所以美利坚成了世界新的霸主。

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在眼前,有实力的国家纷纷展开战略布局。

2011年,美国推出“工业物联网”计划;2013年,德国推出“德国工业4.0”;2014年,英国推出《英国制造2050战略》;同年,日本布局新兴高能产业;2015年,中国推出自己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中国制造2025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了,这么多国家都在搞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啥美国只揪住中国不放?

真相只有两个字:体量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奥巴马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人过上美国般的生活,这就是一场灾难。其实,奥巴马想说的:如果中国进入高端产业,这对美国而言就是一场灾难。

在过去十年,中国是惟一一个正大步迈向发达国家和高端制造业的国家。如果中国通过升级制造业进入发达国家,那么,全球发达国家54%的人口将全是中国人。

这意味着什么呢?

以前,发达国家以全球15%的人口就输出了世界95%的高新科技产品,现在中国挤进了54%的人口,足以让我们生产出400%的高新科技产品。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庞大的人口体量产业化的降低商品的制造成本,这就相当于在价格上占据了优势。另外,中国跻身全球金字塔塔尖后,就不需要进口西方那么多高科技产品。换而言之,西方不仅要丧失一个庞大的市场,还将丢掉高端制造业的控制权。

需要指出一点,高端制造业除了产品,还有一个东西很重要,即知识产权

作为当前的全球金字塔塔尖国,美国主要输出知识产权,靠专利费攫取利益。2016年,美国商务部发布《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2016更新版》报告。该报告指出——

2014年美国共有81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造产值6.6万亿美元,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38.2%。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2790万个,占全部就业岗位的18.2%。

这一点,中国同样在搞。

2018年4月11日,中国领导人在海南博鳌论坛上再次强调:中国必须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重视这玩意,就是重视金钱啊!美国光知识产权的专利费收入就高达6.6万亿美元,接近一个日本的GDP。更关键的是,这个钱躺着就能赚。

看看高通,每年近千亿美元的收入你以为全是靠卖半导体吗?不,人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收入来源于知识产权的专利收费。比如小米和oppo,因为用了高通的技术,每卖一部手机就要向高通上交几百块的收入(高通实行的是浮动定价,按手机售卖价的几个百分点提成)。毫不夸张的说,知识产权的利润率高达100%,咱们能不重视吗?

高通收入来源途:深色QCT是半导体收入,浅色为专利收入

事实上,在制造2025的明修栈道下,我们在知识产权方面早已暗度陈仓,且成果颇为丰富。

比如2015年9月,美国Incyte Corp向江苏恒瑞医药申请技术使用。许可费累积7.95 亿美元,销售提成另计。次月,美国礼来制药向苏州信达申请技术使用,许可费高达10亿美元

看到中国搞完实体制造业又在知识产权上的布局,美国就更不爽了。西方一位经济学家说得很直接——

现在全球化体系和国际贸易秩序都是美国制定的,既然你中国要求着进来(特指中国加入WTO一事),就要遵守游戏规则。我们把产业链平分了,大家专注搞一样东西,共同获利。

可是中国进来后,什么都要搞,你们搞全产业链。一开始从最低端的服装贸易搞起。搞完之后又搞家电,家电搞完了又搞汽车,汽车搞完了又搞高铁,高铁搞完了又搞IT,IT搞完了又要搞飞机,等把实体产业链搞完了,你又去搞知识产权。什么都让你搞完了,低中高端全产业链基本搁中国手里,你让我们搞啥?所以是们中国破坏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

这位经济学家的话看似很有道理,但却暴露他们的霸权心态。因为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眼中,中国永远只是做服务员的料。

可关键是咱们这服务员阴差阳错在美国开的赌场赚大发了!好吧,既然你赚大了,是不是该一起乐呵乐呵?结果,中国只许钱进,不许钱出,反正死活不赌(因为我们赌不过)。现在好了,中国赚了40年的钱,准备拍屁股走人自己搞赌场。美国人这就急了啊:你从我那赚钱不说,还要挖我的墙角。所以美国人不仅要大骂你破坏国际秩序,还要跟你打贸易战。

等等,可能会有朋友纳闷:美国到底要中国赌个啥?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关键词:开放

市场开放与金融战争

美国提出的开放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政策开放,一个是金融开放。

政策开放:这方面,针对的还是“中国制造2025”。发达国家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规划由政府牵头,资金大头却是由企业买单。而中国这边,不论是规划还是资金,基本是政府一手操作,具体表现是国务院设立的上万亿扶持基金。

比如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前者今年说砸6200亿搞国产芯片的钱,全是国家出;后者则是企业每卖出一辆新能源汽车,就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补贴,最高可申请60万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跟中国官方扶持的企业相比,美企不再具备资金优势,而美国政府又不可能和中国一样,砸出几万亿扶持企业(主要是国会审批不会通过)。资金的不平等将导致双方研发进度逐渐拉开距离,所以美国要求中国停止政府主导的“行业政策”。说白了,就是不准让中国给企业钱。

自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仅2016年,就有7个项目完全落实、4个项目基本落实。47%的大企业搭建了运用协同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比原工业快6.6个百分点

在第一季度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速比原工业快5.2个百分点。同期,经营利润平均增长率6.9%,运营成本下降了8.8%。目前,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进入创建阶段,北京江苏多地共建设19家升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金融开放:这个条件,就是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在前文提到的“赌”。相对于发达国家全方位金融开放而言,中国不论是在股市还是在汇市都有政府宏观调控、有国家队支援。这有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呢?说露骨点,就是美国不方便抢钱。

《大分流》系列中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给大家讲过以索罗斯为主的华尔街金融集团冲击东南亚和香港的故事,他们前期之所以能轻易得手,主要得益于两点:第一,金融市场过于开放;第二,香港前期没有国家的资金和宏观政策的支援。

炒股的朋友应该对15年那次股灾记忆犹新,据传当年是有外国游资意图做空中国市场,以低价从中国的股民手里抢钱。

2015年6月15日~7月9日,深证指数从从18182点跌至10850点,跌幅达40.3%;证指数从5174点跌至3373点,跌幅达34.8%;代表成长股的核心指数中证500从11589点跌至6444点,跌幅达44.4%;截止7月8日收盘,跌幅超过30%50%的分别有2139家1390家,占比为77%50%,另外还有高达1400家公司选择停牌躲避。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股灾。

事情在7月发生了转机。当月,由原证监会主席亲自调拨和指挥、证金公司牵头、国内21家券商组成的国家队入股救市。其中,仅证金公司就获得17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调集2.5万亿巨款杀入股市。

经过一番血战,国家队终于恢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过半数上市企业重新挂牌,且成功度过了7月17日的股值交割日。

在金融战争史,中国这次救市行动绝对是一次壮举,其意义超过了1997年的香港保卫战,堪称金融界的“卫国战争”。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国家队的出手、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弱小的中国企业和股民,压根不是国际游资的对手。虽然国内不少散户损失惨重,但从更高处的战略意义来讲,中国打赢了这场反击战!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正因为国家队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存在,让中国大陆成了华尔街金融巨鳄眼中的禁地。但他们又不甘心放过中国股市这块庞大的蛋糕,故而操控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

以史为鉴与中美贸易战走向

通过三个关键词说完美国的利益诉求,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再来谈谈中美贸易战的走向。

针对这次贸易战,很多文章都拿美日贸易战与美苏贸易战为例,强调美国会把贸易战持续打下去,且打赢的机会很大。但他们忘了一点:美国并不是每一次贸易战都打赢了!

在贸易战史上,美国有两次没有赢得战争,而两次战争都是一个对手:欧洲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率先抢占电气化制高点。受此鼓励,美国试图冲击全球金字塔制高点,并于1928年对欧洲掀起全面贸易战。但结果,却与美国的目标大相径庭。

受美欧贸易战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大萧条加剧。在1929年~1934年五年间,全球贸易下降66%。1932年,美国进口下降64%,出口下降61%,GPN(国民生产总值)缩水46%。最终,美欧第一次贸易战以双输告终。

2002年,布什对欧洲启动“201”条款调查,宣布增加关税。随后,双方在钢铁、农业、服装领域发生交锋。

一年后,受欧洲高压报复影响 ,美国宣布停战妥协。

为什么欧洲能在历次战争中让美国占不了便宜呢?原因很简单,比经济,欧洲比苏联更发达;比政策,欧洲比日本更独立。双层加持下,使欧洲抗压能力足以支撑起与美国的贸易战,并使美国知难而退。

现在,中国不论是经济与军事还是政策,都比欧洲更加强大,美国想完全打赢这场贸易战,可谓是难如登天。就算打赢了,结果肯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后果美国内部的利益集团自个会掂量。

而对中国来说,贸易战真的全面开打,肯定不利,毕竟我们的目标不是搞死美国,而是复兴。

综上考虑,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斗胆判断,中美贸易战在大方向,双方会以妥协为主

其实,从中美第一次联合声明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会开放部分金融市场,但绝不会放弃国家对金融大局的掌控。同时,中国会加大对美国能源与农产品的购买量。但是,让中国放弃制造2025是肯定不可能的。在第一次谈判中我方就明确表态:中国制造2025,不在谈判范围之内

小的方向,中美在今后肯定会有断断续续的摩擦。美国也不会放弃打击中国高端产业的计划,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所以,我们要做好打长期暗战的准备。当然,如果美国执意要全面开战,我们肯定会全力以赴。

正所谓:刀锋入骨不得不战,背水争雄不胜则亡

给你脸你不要脸,那我们就算打到日昏月暗、打到山河变色也在所不惜!因为战争的背后,是14万万中国子民的利益!

文章最后,戎评(微信公众号:戎评)想给大家一些话:

现在网上很多言论说中国输了,但我们仔细想想,输的前提是要有赢家。美国赢了吗?从“钱”的角度上,美国是占据上风,但美国没有达到自己目的。所以,美国不是赢家,中国也不是输家。至于我们放宽的条件,大家也没必要放在心上,因为总的来说,便宜的不仅有美国企业,还有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和粮食的价格会降低一些。

还有一点大家需要牢记,中国当前是在冲击全球金字塔塔尖,而不是已经在塔尖。勾践卧薪尝胆十载尚未觉晚,中国复兴是千年大计,再韬光养晦十年,也不是啥问题。总而言之,大家记住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国的目标不是搞死美国,而是星辰大海与龙吟九天!?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