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档电视节目,叫《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相当可观,差不多每期我都看,感觉颇有乐趣。中国人写汉字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我们上学的第一天起,就是一门必修课,但什么时候写汉字也变得这么隆重了,甚至还引来各种舆论点评和收视围观?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每天用电脑打字,很迅捷也很熟练,可拿起笔的时候,却时有模棱两可的感觉,书写困难已成为这个时代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少人都说,《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其实正是对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的补救与矫正。“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再忆笔尖书写的美丽”成为当下人们重拾汉字记忆的共同寄托。
一个民族关注和回归自己的文字,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可国人今天这种主动自发的汉语关注,却不仅仅是关乎汉字本身。一档普通的汉字节目,却有那么高的收视率,赢得那么多的社会关注,仅仅是因为“提笔忘字”吗?这其中固然有应对汉字书写的危机在里面,但细想来,却绝非如此简单。想想百年前那个屈辱的时代,国人是多么自卑,多么压抑,全盘西化在当时的知识界有着相当的市场,甚至连汉字都想要拉丁化,几千年的汉字传承其实比今天的键盘时代面临着更严重的文化危机。改革开放后,国人又开始膜拜英语,从菁菁校园到街头巷尾,全民英语热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注解。当时除了一些忧国忧民的学者精英,又有多少国人能深切体悟到汉语和汉字的文化衰败。但是今天,我们能在各种考试中开始逐步弱化英语,我们的汉字节目能够热播,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地回归汉语和汉字,从根本上讲,还是源于国人对汉字的文化情感以及伴随着中国崛起而重新树立起来的文化自信。
中国人其实从骨子里就对汉字有着无比的关切和珍爱。相传在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潜藏”。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由来。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得多大的事情才能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我们的祖先把文字摆到如此的高度,甚至把文字的书写也搞出了书法这门伟大的学问,可见华夏民族对于汉字那种难以割舍的眷恋与推崇。我们曾经屈辱了百年,对汉字的情感和自豪也压抑了百年。今天,我们重新迈向了世界之巅,我们的文化也再一次获得大国实力的支撑,于是深藏于我们血脉深处的文化荣光又开始冲破民族悲情的百年雾霭,在华夏复兴的历史大势下重新觉醒和绽放。
汉字是什么?它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它是华夏之灵魂,它是我们最久远、最坚实的民族之根。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牵动着华夏深处的一段文化脉络。它穿越时空不断延伸到子孙后辈的生命里,触动着我们的血脉和记忆。正因为有汉字,我们才能认识华夏的祖先,才能翻阅五千年的瑰丽长卷,才能叩望久远,在万古长天的潇潇背影中去品读无数伟大先哲的生命和思想之重。它把相同的人凝聚在一起,把不同的人团结在一起。中华文明从不曾断裂,就因为有共同的文字在,人心就不会分。印度人骄傲地说,英语是他们的优势。是的,他们选择英语的确有短暂的局部优势,但他们却放弃了继承几千年文明的最后机遇,而不能真正成为文明古国。唯有华夏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楷书,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几千年长传不衰,一脉相承,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推行了“书同文”政策,全国统一小篆,让其后的华夏无论如何分裂,总是有一种对于相同文字的认同感。汉代是汉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也是汉字得名的原因。隶、楷、行、草或发轫于斯或勃兴于斯。东汉许慎编写了一部字典,叫《说文解字》,历史上第一次对汉字进行了整理和修订,汉字由此走上系统而稳定的发展轨道。公元5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鲜卑族的身份,大力推行汉字,甚至以一碗毒酒赐死了不愿学汉话写汉字的儿子……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汉字的演进史。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有一个守卫北京的官员叫王懿荣,就是他发现的甲骨文。他在八国联军进城的那一天自杀了,死的时候桌上还放着甲骨文的残片,而甲骨文告诉我们,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建立了一个伟大的王朝叫商朝。还是在那两天,敦煌发现了藏经洞,又告诉我们,盛世唐朝曾经是多么辉煌……似乎冥冥之中总有天意,在华夏奄奄一息的时候,上天总会为我们打开一道历史之门,以久远而苍凉的汉字来告诉世人,我们的祖先曾站在世界之巅。
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今天的每个民族都在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当下的汉字热,总是不由得感叹其隽永灵动的精神气象和恒久坚韧的生命活力。今天我们看汉字节目,我们去关注它,去思考它,并不是也要像那些选手一样去做什么汉字英雄,非要去记住每一个字的书写,而是要在这个键盘时代,尽力去保留和传承汉字书写的能力,能够在笔划的流动中深情感知汉字的气度与神韵,能够在汉字的温情触摸中,真正与先哲相遇,与历史共鸣,与华夏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