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如松:文化的融汇,从来就是一场战争

君子修身,贵在慎独。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几经危难,未曾夭折。

        薪火相传而不至断裂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承。这种传承,文天祥告诉我们要“留取丹心照汗青”,夏完淳告诉我们“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为家国,为道义,正是因为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儿女敢于担当这种传承,勇于践诺这种传承。我们才有了这种引以为豪的历史自豪和当代凝聚力。

           中国历史上不乏心高骨傲的文人政客。即便在近代,我们也可以看到王国维的抱石投湖,朱自清的不食美援。虽然他们的选择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他们对于传统的固守,对于传承的执着却一定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而在伶人界,我们也可以看到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梅兰芳毁嗓拒登台。这无疑也是对于文化传承固守执着的具体体现

         这种文化的传承或许是古板的,但一定是深邃的,或许有那么一点教条,但也规范了我们的行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一个受中华文化传统熏陶者所应有的品德和规范。没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就不会有合乎于礼的君子之德。

          西风东渐,我们感受到的外来文明愈来愈烈,而善于消融吸纳的中华文化并没有因为这股西风而彻底毁灭,相反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新鲜的活力。我们也曾迷茫过,也曾呐喊过,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让这些迷茫和呐喊都成为了过眼烟云,不值一提。


 


 

          虽然,社会上还有全盘西化的杂音,但现在的我们,早已经拨开了迷雾,看清了未来。中国,必然会走自己的路,一条传承自己文明的路。传统或许可以改进,传承必将永世不息。此次的毕福剑饭局门事件,其实是出于另外一种原因,作为中国最大的媒体,感受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激烈也超乎我们想象,所以,假如某些公知对体制,对文化,对社会提出批评甚至指责,我并不会感到意外,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事物让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是可以理解的,即便某些看法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 

           但谩骂和轻佻从来不是我们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只是人性的一种放纵。而对于自己国家领袖的谩骂和对于我们冠之以最可爱的人的轻佻,则是这种放纵的最卑劣的展现。现代传媒的崛起,就是让一些原本不上大雅之堂的艺人名伶走到了社会舞台的最前端。

          这是实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虽然不能说这种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但我们从来也没有把他们当做社会的主流文化,即便他们具有无与伦比的传播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许是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面。所以在他们放纵自己的人性的时候,所能吐出的也就只有谩骂和轻佻----别无所能。

         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历史上让我们热血澎湃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是一个最好的载体。而摧毁这些载体,无疑是那些希望我们的文化走向消亡的人的最热切的期盼。所以,对于岳飞,对于毛主席,他们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去诋毁去解构。即便这样,我也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只要你正常解读,哪怕是曲解,我们可以辩论可以反驳。

         文化的融汇,从来就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相信,依靠我们强大的传统传承,最终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我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有这个信心。

           一个真正熟读史书的人,一个真正通读中国古代文学的人,他们骨子里只会流淌着对于本身文化的痴迷于执着。虽然他们也喜欢西方文化,也景仰现代科学,但他们会吸纳,会学习,他们会批判自己的文化中的缺点,但绝对不会全盘否定这种文化,因为他们知道,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这种文化的璀璨、这种文化的坚韧、这种文化的博大、这种文化的精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本,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象征。

         而某些些伶人戏子,享受着国家给予的荣誉和福利而不自知,口出秽言,谩骂开国领袖,语言轻佻,嘲讽最可爱的人。这种作为根本不是一个具有文化传承的人所应有的本色,说到底,这也只是一个伶人戏子所应有的本色。

         艺术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不在少数,就像文化界,臭名昭著甘当走狗的也大有人在。某些人已经根本不配做一个艺人,他们只是伶人中的丑角而已,且是最恶心的丑角,由内而外的丑角。对于这样的人,斥责已经不足以算是惩罚,剔除才是正道。

            不剔除出这些附着的恶蛆,我们的文化就不能得到彻底的洗礼和净化。一个人当着外国人的面数典忘宗,谩骂先人,他其实已经不能算人了,最起码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容不下这样的腐恶之气。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