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历史总是相似

洋务运动(1861-1898):《百度百科》[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1976-):经过文革十年中三起三落以及国内经济上的困境,邓痛定思痛,意欲图强。一些在文革中身受摧残的当权者对他们的统治产生了极度的危机感。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压制……,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与原有文革实力有冲突的邓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

洋务运动:[顽固派]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改革开放:[顽固派]主张:二个凡是。但改革派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地方省市高官。邓为了保持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的改革派。所以他暂时采取了支持改革派的策略,将若干地方首长提拔到党首位置。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为了发展中华民族, 是为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 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 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因此, 由于“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这一口号, 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 是一面爱国的旗帜。因此, 它在中国的大地上, 风行数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务派思想家, 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 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

改革开放:[指导思想]“四个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这些原则与改革开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这些原则基本被“黑猫白猫论”或“摸石头过河论”所代替,即无原则性,一切以党文化为基础的空乏的口号为指导。从“黑猫白猫论”、“三代表”、“和谐论”至“梦论”。简单概括为“中学为表,党学为体,西学为用”。例如在国外开设“孔子学院”,在国内提倡儒家文化等。由于“中学为表”,标榜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所以这些口号也就成为爱国的旗帜,尤其是受到国外的外交压力时。

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改革开放:自救运动。培养了私有企业主;让国人认识到了外面的世界。但由于无意于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无意建立宪法为基础的法制社会,无意实现司法独立,和言论自由,失去了自我造血的能力,与真正的现代社会再次失之交臂。

洋务运动:[结局]1898年光绪领导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结束。

改革开放:[结局]2010年互联网戴上信息枷锁,把中国互联网变成局域网,习近平禁止公众“妄议中央”,顽固反抗多党轮替和宪法治国。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