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愤青的产生原因
物质基础:经过92年以后的深化改革,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迅速。使在九十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与他们的前辈在经历、思想意识上存在偏差。也正是由于他们生活在物质生活比较优裕的时代,他们可以暂时性地不必为生计而发愁,就可以腾出时间来“爱国”了。另外,随着中国大陆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这为愤青的战争叫嚣、谩骂、恶搞提供了舞台。
一元化教育: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就一直存在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并对世界主流文明进行批判。这就使愤青从小就“不知有汉,无知魏晋。”使大多数的愤青认识世界其他国家停留在对小时候的一元化教育的零散记忆和主流媒体的宣传之上。
官方的主导和默许:在中国与外国发生外交事件以后,官方需要外国看到自己国内民众是支持自己的立场的,反对中国官方意志,就是在反对中国的民意。而愤青就是最能代表此类“民意”的最强有力的声音。
高校的扩招:中国在上世纪末就开始高校扩招,并且各类杂牌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今天中国人开始工作的平均年龄要大大推迟。这就为产生一大批“暂时性的吃饱了撑的无聊没事干的”群体创造了条件。而由于大学、各类中高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增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生或者同等学历的人已经普遍存在,所谓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为大众教育。这就决定了愤青这个阶层注定是没有知识的阶层。也就是,今天的大学生不再像过去能代表一个社会的先进思想,而成为一种最激进的思想存在。试想,即使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下,如果一个人读到硕士或者博士,仍然还是愤青的概率已经微乎其微了。(如果硕士、博士继续大规模扩招,那么愤青就有高学历化的趋势。)
资本家的需要:中国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家重新发展。但由于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政府的保护。其实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国内的资本主义都是受到政府的保护的。例如法国的重商主义、美国的关税保护等等。但由于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过去那样进行保护自己的企业。这样民族资本家就依靠民族主义来打击国外的竞争对手。今天的中国民族品牌的口号乐于是“打造中国人的某某品牌”、“XXX,中国人的XXX”等等,以民族认同感作为宣传品牌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作为民族资本家来讲,是乐于见到愤青抵制国外品牌的。
心理压抑:这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也曾出现过。在物质生活优裕的条件下,人的精神世界反而趋于空虚。美国当年也曾出现“嬉皮士”一类的青年。不过他们选择的是用吸毒、自残、性乱来释放自己压抑扭曲的心理。而当代中国大陆的愤青,高中的时候受到高考的压抑,精神濒临崩溃;大学的时候无所事事,精神异常空虚;工作以后压力巨大,亟待释放。在这一系列长期的压抑或者空虚的情况下,愤青选择了既安全又不需要多动脑筋的“爱国秀”来抒发自己的压抑或者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还可以满足自己的个人英雄幻想,把自己当做民族英雄或者救世主来自我崇拜。
第二节 愤青的阶级归属和本质
愤青在阶级归属上是不稳定阶层,以高中生、二三流大学大学生、各类技校职业学校学生、杂牌民办学校学生为主力,也不乏已经工作的年轻人。年龄大概界定于15岁至30之间。其中以大学生(包括大专生)为最多。愤青其实根本没有所谓政治立场。政治学认为,由于各个阶层所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政治立场以维护自己阶层的利益。而愤青所处的集团是一个不稳定阶层,他们的走向还不明确,难以有共同的利益,其政治观点大多是教育、宣传的结果,并不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是发泄、舒缓心理情绪的结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愤青经常因某些具体问题(如非主流等)而内部火拼。如果非要把愤青划分到一个阶级里去的话,那么愤青应该算小资,暂时性的小资,也就前文提到的“暂时性的吃饱了撑的无聊没事干的阶层”。因为大多数的愤青是父母供养,不必为生计发愁。他们不接触社会也就不必关注社会,倒更愿意关注虚无缥缈所谓的“爱国”问题。国家揪出一个贪污犯,愤青的收入不会因此增长;但如果法国总统会见某些人,倒似乎让愤青感觉颜面尽失。愤青属于不稳定阶层,也就为愤青走入社会后向其他各种思潮转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愤青思相对一个人来讲,是不稳定的,是会随着经历、阶级地位、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愤青思想却在一个固定的年龄层长期大规模泛滥。
愤青从宏观上来讲,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认为自己民族最优秀,凡是自己民族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凡是反对自己民族的所作所为都是敌对的。从微观上来讲,就是一种心理扭曲、心理发泄甚至是心理疾病(详见本章第一节“心理压抑”条目)。
由于愤青本身没有政治立场,只是受单方面宣传产生激烈言辞,因此传统上批评中国当代主流愤青是“左愤”是不科学的。愤青并不关注社会,也不关注弱势群体,更不会去要求社会公平。所谓“爱国”也是自身心理压抑的抒发,“国”不过是愤青空洞的内心深处虚幻的稻草人。“国”在他们心中没有具体的形象。其实质就是爱自己,就是自身扭曲心理的无限扩张,喜欢把观点强加于人。在不能说服对方时,对对方实行人身攻击。在政治上主张军国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崇尚武力。在生活上,极端利己,在张扬个性自由时不惜侵犯剥夺他人自由(例如,因观点不同,企图剥夺他人话语权),在主张个人利益时不惜侵犯剥夺他人利益(例如,捡到同学饭卡,拿去大吃大喝。)。因此愤青属于“极右”,某种程度上和文革时期的“极左”殊途同归。他们就是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雏形,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任其无限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节 当代愤青与“五四”爱国青年的本质区别
愤青常自诩为“五四”爱国青年。愤青的常用理论是,正因为有愤青才有“五四”,正因为有“五四”才有现代中国(“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水岭)。因此愤青就间接地成为现代中国的缔造者。虽然在形式上,比如抵制日货、抗议示威等,当代愤青和“五四”爱国青年有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却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二者的客观历史条件不同。“五四“时期,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北洋政府软弱无能,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着手对世界进行瓜分。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有主权丧失的危险。“五四”爱国青年顶着当时北洋政府的压力,上街打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抵制日货,反对“二十一条”是完全正确的,是拯救中华危亡的正义举动。而今天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已经远远超过旧中国。正所谓“越强大,越宽容”,愤青的叫嚣正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是一种仍然认为自己国家积贫积弱需要自己挺身而出的自卑心理。另外冷战以后,世界格局也朝着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而愤青的“战争叫嚣”恰恰是逆世界潮流而动。
其次,二者的立足点不同。“五四”爱国青年的行动,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他们是把行动落实在具体如何拯救国家的方案上来。当代愤青们关注过中国社会吗?他们会拿出玩游戏的时间去当义工吗?为什么都是愤青从农村往城市跑的多,少见有毕业的大学生回到农村的呢?愤青根本就没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秀”就是满足自身心理的膨胀。当代愤青的立足点是自己。当然在不侵害别人的前提下为自己没错,但如愤青一样一面为自己还一面称赞自己是为国家,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膨胀而企图剥夺他人话语权是要坚决反对的!
第三,二者的精神不同。“五四”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民主与科学!当代愤青你们的精神又是什么?除了无休止的谩骂、恶搞、意淫,你们有什么理性的思考?你们对内要过民主,促进祖国的进一步强大吗?“五四”爱国青年是一种民族主义精神,而愤青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愤青是被调动起来的动物,缺乏自己的思考,又何来精神可言?愤青的行为不仅不救国,反而是在乱国、祸国,如跳梁小丑般供人耻笑。
第四,二者对内的态度不同。“五四”运动是被官方打压的,当年的青年的爱国举动是有危险的。而当代愤青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得到官方的默许和纵容的。愤青们完全不用像当年的爱国青年一样冒着坐牢进监狱的危险。而且如果上面“下诏”要求冷静,那么大多数愤青就会立刻“奉旨冷静”,是无原则的。
所以,愤青自诩自己是“五四”爱国青年完全是“老鼠上天平,自称自赞”。
第四节 当代愤青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有许多学者认为愤青就是当代义和团。原因在于二者都是极端仇外,且都有官方默许的因素在其中。这里我提两点当代愤青和义和团运动的不同点。第一就是愤青仇外但不排外(请参见第四章第一节)。义和团是排斥一切西方事物的,包括西方的文化、宗教和科学技术。而当代愤青不仅排斥,还很推崇。第二,愤青和义和团的阶级属性不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运动,既有朴素的爱国感情又有愚昧的排外情绪。而愤青属于“暂时性的吃饱了撑得的无聊没事干的阶层”(详见第五章第二节)。而且当代愤青的文化素质应该远远超过当年义和团运动的农民。义和团的农民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把对清政府的不满转嫁于外国人。而当代愤青的所作所为和其自身利益基本没有关系,完全是人云亦云的“传染病”,更多是为了张扬个性。
因此,把当代愤青完全比作义和团运动,是完全高估了当代愤青的智商,我以为是不科学的。
第二节 愤青对国家、民族以及世界的危害
前文所讲,愤青推崇外国商品,追逐利益,乐于“爱国秀”,这些其实都是个人自由,本文没有对此批判的意思,只是把这种客观现象罗列出来,和他们的所言所想形成鲜明对比。愤青的危害当然不在于表面“爱国”,实际“爱外”了,这也完全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愤青的危害在于,在自我个性张扬的同时压抑不同观点,压抑他人个性,甚至企图剥夺他人的言论自由。愤青既是一元化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是一元化社会的维护者。愤青的大量存在,不利于一个社会的百花齐放,欣欣向荣,有向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发展的苗头。
愤青的思想根基立足于斗争甚至是战争。在愤青眼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究其根本是零和游戏,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竞争。这就导致愤青严重影响国家正常的外交政策。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来讲是理性的,不可能像愤青一样是情绪化的产物。国与国当然有竞争,有摩擦。但国家不会类似愤青一样进行无休止的谩骂、侮辱,而缺乏有效的思考。国家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是立足于国家利益而进行理性思考以后制定的,是长期稳定的。而愤青的情绪是感性的,是被调动的,是波澜起伏的。如果愤青足够多,多到影响国家政策的导向,那么将是可怕的。参照世界近代史的二战,尤其是令中国人民遭受最为严重的日本军国主义,就是一批以极右翼愤青为基础的军部发动的。所以抵制、消灭愤青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应该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第三节 愤青对自身的危害
中国古代中医就有“怒则伤肝”的说法。现代医学也表明,长期愤怒可能引发耳鸣产生幻觉、引发内分泌失调(有可能影响生育功能),甚至引发精神分裂症(参照六七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犯罪率、自杀率的增加)。也就是说,愤青是一种心理扭曲,一种心理疾病,对自身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现代医学劝人保持平和、宽容的心态,是完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愤青的历史终结
第一节 当代中国愤青发展的三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人员结构上的“低龄化”和“男女平均化”。当代愤青虽然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主力军,但已经开始向初中生、小学生蔓延了。例如,去年冬天网络上就流传了题为“最牛小学生朗诵—《2009,中国加油!》”的视频(视频地址http://you.video.sina.com.cn/b/17999045-1267084551type=.html)。该视频表现一个小学班级集体朗诵有关政治(涉及中法关系)的诗歌。究其原因,主要上一辈愤青(主要生于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已经开始为人父母或者走上了教师岗位。这代愤青已经开始着手培养下一代了。另外就是“女性比例变大”。愤青的构成比例女性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的心理、价值观以至于审美观都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者扭曲。出现了“男性女性化”(以小沈阳为代表),“女性男性化”(以李宇春为代表),审美观趋于中和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政治(特征“爱国秀”)也不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愤青要求更多的表现。
第二个趋势是“低级化”和“低俗化”。愤青从谩骂,到了无聊。骂烦了,就开始编写有关外国人或者外国领导人的笑话。最典型的就是如果一个中国男性在英国上错了厕所,正遭到别人质疑时,装作是日本人,以此来损毁日本人形象。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笑话只能体现愤青们自己的无知和可笑。
第三个趋势是“高学历化”。这在前文中已经有过讨论(详见第五章第一节)。即大学扩招,大学增多,导致了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而不过是大众阶层。但值得注意的是,愤青们仍然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对于找工作的问题“眼高手低”。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了。如果对于硕士研究生无原则的扩招,借此延迟就业矛盾,那么愤青的“高学历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愤青的历史终结
愤青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愤青必然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随着中国社会舆论的扩大开放,各种声音百花齐放,各种思潮交流碰撞,就必然对于愤青思潮产生冲击。一个国家强大了就要宽容,越宽容才能越强大。一个大国要宽容,一个健康的社会也必然容许不同的声音。虽然愤青要进行负隅顽抗,但越来越多的愤青转变为正常人的趋势不可避免。大家试想一下,愤青再极端再激烈,但和当年的红卫兵比较还是小巫见大巫。红卫兵都已经随着教育、政策的变化而消亡,那么愤青作为一个整体也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而逐渐消亡。当然,愤青的消亡需要一个过程,它依赖于国家教育的改观,公共知识分子的循循善诱,以及家庭的更多关怀。愤青作为中国历史中的特有现象也将如滚滚长江水一路东去,最终融入世界普世价值的汪洋大海之中。(全文完)
http://bbs.tianya.cn/post-free-3325255-1.shtm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愤青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危害
所有跟帖:
•
'在政治上主张军国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崇尚武力"
-liyubing-
♂
(0 bytes)
()
01/03/2017 postreply
13:13:12
•
民进党是最大的愤(不)青
-修车工-
♂
(0 bytes)
()
01/03/2017 postreply
14: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