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机对车祸的理解是轻描淡写?

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这个不可能平等,也会对交流产生障碍,但也很有趣。

我比较喜欢思索为什么有些人会那样想,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想通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世界上就越来越少怪事。然后写出来接受世界的检验,还能验证我推理的过程是否严谨。

显然,一个人作出一件怪事的时候,是有内因,有外因,有起因,有发展、经过、结果。

颐和园觉得车祸的比喻轻描淡写,显然她理解的车祸和我理解的车祸截然不同。这符合大众对女司机的思维定式。也许是因为她没有认识到车祸的严重性。也许是我对车祸看得太重。

出人命的车祸,无论对受害人的家属还是开车人来说,都是一件极大的冲击。如果你撞死过无辜的路人,我相信你不再会有这种称之为轻描淡写的理解。没有经历过,却能代入并且产生同样的情感冲击,大多数人都不能通过极简的叙述做到。但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具体入微的细节描述做到。这是读小说能有身临其境感的基础,也是人类交流的基础。

我对车祸理解的深入,是见到美好被摧毁之后。看着美丽的脸庞再无声息,知道活泼的孩子失去了欢笑,那种感觉如果沉浸下去,会让人窒息。

反思一下的话,就是对车祸摧毁的美丽产生了感情。

把六四比作车祸,这看似意外,也是历史的必然。我对加害方和受害方同样抱有深厚的感情。在《悲惨世界》中,似乎没有一个人能从痛苦中摆脱,这给六四悲剧类似。情感的冲击超过理智的堤坝之后,对局中的牺牲者似乎是一场灾难,对冷血的历史来说也未必光明,若要光明,也许需要人同样冷血地找出其中的规律。

恨和爱似乎是走的同一条路,当被恨占据之后,爱就窒息。恨似乎是互相隔绝而产生。而爱似乎是深度沟通而产生。后者可以通过“让陌生人迅速相爱的36个问题”来一窥端倪。陌生人能在很短时间内相爱,其原因就是通过设计的36个问题,达成了深度交流。

沟通的成本很高,但取得的丰厚报酬也很大,因为它产生巨大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似乎不只是多巴胺那样简单,而是有表象有内在理性基础的幸福,是可持续的人的幸福。

隔绝最省力。用以积蓄能量,结果还是去打破重重阻碍去沟通。

 

附录:此文产生的留言见这里。在留言中,大号蚂蚁的叙述看起来更轻描淡写“比起当年老区土改,大饥荒,文革,六四才死几个。中国有现代史吗?会被忘掉的。不急”。这有点象放大和缩小来看事情,当用放大镜来看重的时候,可以从中学到经验教训,也许可以提炼出历史规律。当用缩小镜来看的时候,直接可以忽略了。人类通过忘却让自己变成了上帝在巨大的迷宫中放置的老鼠,永远也走不出迷宫。

智叟(Wiserman)接受的观点是六四是“公开挑战和推翻社会主义制”。这也说得通,至少从智叟和邓小平的角度说得通。我的理解是:人群中有可能有改良派,也有可能有革命派。而矛盾激化后,改良派也可能变成革命派。但因为其中的暴力革命派而将改良派也一起闷死,和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一样要不得。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404/201606/1002686.html

《无名的“王维林”-坦克人 (64事件的坦克高清大图10)》:留言中说“照片好;旁边的公共汽车烧毁残骸,更接近全部的真相”,这种因为物而轻视人命似乎要不得。现在发达国家中民主常出现打砸抢,因为别人砸物而杀人,这种思维似乎很普遍。但法治国家老司机的做法似乎就是让警察穿得不容易受伤,把打砸抢绳之以法,而不是防卫过当去杀人。中共对六四看起来似乎是邓小平没有毛周这种老司机的经验,符合他当逃兵的恐惧心理。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9714/201606/1002460.htm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