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事·文采·抄袭

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句因鲁迅的文学创作而现世,因鲁粉老毛等而大行于世,但个中真意,理解的很少。

这句话还可以反过来说:吃书兽的事,借书也是偷。

读书人,可以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原因古人已经专门写过。

吃书兽,则会叫:借书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等于偷书,中东国家小偷偷东西要断手。

读书人,是分享,是传承,是古道热肠。

吃书兽,是独占,是财产权,是西风东渐。

古时候有卖文,但靠文牟利,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下,有很多事情不屑于做。仁义礼智信中仁居首位,为了爱人,信仅居末席,财更踪影不见。即使你真有不传之秘,假若盗取者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那么,如果从爱人的角度,该做的是分享。这和商业中保守秘密并不矛盾,因为如果是为牟利而盗取商业秘密,显然已经是操纵企业对战,类似于玩对战游戏,和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并无关联。所以适用商业法规。而仁,就是现在没文化的人翻译的人权。

那么,问题来了,读书人不付钱,写文人怎么活?

古时候,写文是士大夫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无关。这是一种论述。

另一种论述是《论语》中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即做好本职工作,还有剩余精力无处发泄,可以写文。这种论述包括上一种论述。因为上一种论述中,士大夫多是因为父辈的积累,才让士大夫阶层有余力(余钱)来支撑自己的生活而写文。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存问题(发达也该如此定义),社会保障让所有人都可以实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理想,每个人都比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条件要好多了,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有余力写文。

而在不发达国家如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人并没有获得一个健全社会提供给人的安全感,有时候可能还不如古代。古代进可以求功名走科举,退可以入山林守青灯。现在宗教也接受党的领导,如果不实现人在没有天灾疾病的情况下满足人们生存基本需要从而让人有安全感,铤而走险的人只会更多。

发达国家的人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交流的时候,经常有这种意识的错位导致的沟通问题。例如有案例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抢退休老人的钱并且杀人。这个学生如果知道有更好的途径去谋生,他也许不会选择这条杀人的危险道路。这就是铤而走险。发达国家在吸收工业后进国的劳动力的时候,如果不能考虑到这种意识错位,不能以过来人的姿态给渡河者浅显易懂的入门指导,会有更多水土不服的人。英语的门槛、文化的差异都是要渡的河。

 

文采的采字,是采集的意思。在中文里,有文采意味着必然要博览而约采。能将成语用得出神入化,和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贴合得天衣无缝,那就是文采。这需要很好的记忆力,用以记住这些已有的珍珠,还需要将脑子用火烤熟融会贯通,把这些珍珠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下的苦功,功夫不到,没法做到。这些珍珠就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包括成语、歇后语、诗词、文章等等。

古代有采诗官。专门搜集普罗大众的智慧。现在的作家的深入生活,用劳动群众的语言,也是搜罗普罗大众的智慧。但是大众是肤浅片面的,对事情往往是一知半解, 而且不能深入。一个作家在写小说的时候使用庄稼汉的语言,最理想的就是原汁原味,如果忠实原著的话必然需要去抄袭庄稼汉的口水。但假若这个庄稼汉有点小聪明,看见作家名扬天下,想借机发一笔横财,动了讹诈的想法,没准会告作家抄袭。而且也许还能告赢。这是层次社会和混同社会的区别。在层次社会中,一个小百姓哪里敢告采诗官,采你是看得起你,你不受宠若惊已经有点说不过去。在混同社会(也可以叫表面上的平等社会)中,大家看似水平都一样,这种表面的等级制度隐身到暗处,变成了智商情商认知力理解力之类的阶层。等庄稼汉告采诗官的时候,才发现也许法律规定,为了公众受益而采的花,采了也白采。而社会的法律,多半是鼓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而中国的法律,照我设想,如果中共真象传说中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的话,应该是鼓励外国人抄袭中国人的原创的,因为这样可以推广汉语。此处庄稼汉的比喻也可指非作家的专业人士。攻城狮偶然间说两句人话,虽然可喜可爱,并没有变成人(仁),只是有了人面而已,铸成狮身人面像放在法老的坟头前,已经尊荣备至,还想棺材里伸手——死要钱,那就太对不起百兽之王的称号了。

 

采之以道。盗亦有道,采花也有道。如果规定采花犯法,那么,可以采果,或者采种子。如果抄袭现代人有罪,那么不妨抄袭古人。古人玩情感之类的玩艺,虽然和现代人玩法不同,万变不离其宗,仔细看的话,脉络依旧。有位没啥心得的语文老师有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有点心得但同样形式主义的人补了半句:看你会抄不会抄。那么,按照这种缺心者的语言,那就有第一条:要抄就抄古人。抄古人我觉得原则该是让死人死,让生人生。意思就是,不用引用古人的原文,而是把它用自己的话说,结合自己的境况说,更显机灵和生气。

第二条:采花犯法,不妨摄影。摄影犯法,不妨作画。这就是对原作进行足够的改造。大众看抄袭,一般类似于愚蠢的机器,只看有多少字类似。而小众看抄袭,则会看是否画龙点睛。在大众聚集的地方,化腐朽为神奇的画龙点睛多半会招来庸众的口沫飞溅。有个巨人说自己没啥成就,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种点睛之笔,大约只有业内人才能看懂。这就是同行评价体系。在爬山的时候,在山脚下看登上山顶的人,都是渺小如蚁。但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人看来,最后那一点点距离几乎等同于全部。这就是所谓的行百里者半九十。

第三条:以道御法。表达手法都有规律可循,总结出规律之后,可以反演成文。例如看一些句子,明白修辞手法是夸张,那么就可以拿本字典做简单置换,名词换名词,副词换副词,结果驴蠢对上马醉,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趣。夸张不过就是量度级别的变化,那么,如果胸中有沟壑——即有层次感,那么就会分门别类地存储了很多不同量级的词汇,那么,就可以选择当量足够大的词汇来收到想要取得的轰炸效果。

例如这篇钱钟书为何不选《正气歌》。从艺术手法看,后人全可以看作是抄袭古人,懂得了艺术的规律,你觉得我在抄你,实际上,你只不过是我的白老鼠而已。

http://people.com.cn/BIG5/14738/14759/21864/1909429.html

以上链接,照现在的商业用语,可以叫软文,推广人民网,给钱钟书打广告,给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打广告,本文也可以看作是给鲁、毛老大、孔老二打软文广告。他们按此说都该给我掏广告钱。但是,如果我没有掏钱买来读,我又怎么好意思问他们要钱?!只可惜,现在的人,一边偷着别人,一边还义正词严地谴责别人抄袭,也是咄咄怪事,难道抄袭是以名气大小来区分的?这大约也源于传说中的人心不古蛇吞象吧。

第四:师法自然。画家写生常不可少。人造自然和神造自然在最高境界是一致的。在最低境界人造自然需要模仿神造自然。而人作为高级猴子,模仿是自带特技。

第五:师法自身。“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夫子的话,值得三思。而所谓的鲁迅自我解剖,为鲁粉津津乐道,不过是“吾一日三省吾身、“反身而诚”的一脉相承。

第六:师法来者。孔老二总爱罗嗦啥都是古时候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总傻乎乎地以为美国就是好一个德性。对孩子则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副受气包的大豆腐模样。这点就比不上德谟柯利特(一个希腊佬)之流孩子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老顽童作风。这个希腊佬好像就喜欢和孩子玩,但从孩子身上学的东西似乎见诸文字的太少。这种学习,和师法自然、师法自身、以道御法其实可以归为一类,即师法造物主


试抄一例说明:

见机器收割荷叶赋今
雾升霾落锁神州
汉家王气黯然收
铁铸河图长沉底
血凝洛书未出头
人生几回出尘世
雪山依旧绕水流
东海为家扶日起
天末春暮莲君秋


被抄者: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