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

回答: 和小桃兄再商榷...tomcat772016-01-28 01:49:20

Tom兄,谢谢你的回复。我感觉我们可能谁都不能说服对方了,不过这也没关系,很多课题都是这样的,讨论的本身有时候比结论重要,讨论的本身帮助我们磨砺思路,提高思辨水平。这个世界里的事情本来就错综复杂,有十个维度的因素在起作用。人类总是追寻用建模型的方法来揭示这个世界的规律,想法很好,可苦于我们观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四维,且四维里面的事情还常常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建的模型只能逼近规律,不能揭示规律。

你写得东西我会仔细思考,不过我过几天就要回国了,可能后面一段时间上WXC就不方便了,临行前匆匆匆匆做个回复,不周到指出请谅解,并欢迎指正。

你关于Big Mac Index的解释我部分认同,一时也想不去更好的办法说明我的point,这里就提一个分析思路吧。其实你说的理由,用在香蕉上也一样。香蕉是更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水果,分布极广,也包含了种植到物流的信息,可你要是用香蕉去衡量中美之间的物价,你会觉得中国的通胀太恐怖了。好吧,你会说,香蕉不是一个好的例子,因为它只是一种水果,没有代表性。OK,那我们换一个吧,玉米怎么样?玉米在两个国家都是主要粮食类作物之一,玉米在美国大量用于各类食品,在中国也一样,中美加起来人口16亿,你说是吃Big Mac的人多呢,还是直接间接食用玉米的人多呢?美国的大玉米,我们这里打折的时候一美元买6个,你要是拿这个跟中国比,中国的通胀更恐怖了。好吧,可能你又说玉米也狭隘,那牛肉怎么样,这个算主食吧?我们以同样品质的牛肉来比的话,中国的进口超市的价格很高很高。如果这些你都不喜欢,那我们用3个商品组一个包,1/3香蕉,1/3玉米,1/3牛肉,这比Big Mac合理一些吗?还是不合理吗?我们再加个汽油价格怎么样?综合我的意见是,任何单一的商品用来比较两国的货币价值都不合适,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偶然性。应该用一揽子商品比较好。

关于中国通胀,你的用M1/GPD的方法证明中国的通胀并不高,用Big Mac Index说明中国CPI大约只有1.78%。好吧,那作为一个在企业里跌打滚爬的人,我就要提一个问题了。据我知道中国体制外的企业,过去10年每年工资的平均调薪幅度大约在每年8-9%左右。如果每年通胀只有2%左右,企业每年涨8-9%,连续十年,难道是企业管理者们都疯了吗?每年7%的差异,10年compound起来是一个惊人的比例,劳动者们都富得冒油了吗?没有,实际你去企业打听打听,大家手头都很紧,甚至认为生活水平比几年前有下降。这怎么解释呢?

华为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例子,华为的背景非常复杂,华为身上经常发生一些外界看不懂的事情,不能用它的事情来类比。我本人因为朋友关系,知道一点华为当初起家的情况,这里不便多说。这不是一家一般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国内有大量的有创造性的民营企业,苦于融资困难。这样的例子我听过见过很多。Tom兄如果有机会去沿海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发达的小城市走一走,会非常有感触。还有,如果你坐下来跟一些银行的管理人员聊聊,听听他们放贷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他们平时开什么会,关心些什么问题,哪个行长最近为什么被批了,你会明白我说的话不是基于看几家公司的债券,我是从大量的观察和业内人士交流中摸到的一些规律。

Tom兄热爱故土的拳拳之心隐隐可见,我感同身受。不过,中国的问题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数字下面的潜规则,数字下面那些不上大雅之堂的故事。那些故事,诉说着人心,诉说着数字的来历和真伪。宁尊大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个人拙见,中国的事,表面的只是文章,下面的才是细节,潜规则决定了细节。这是中国的独特性。如果不知道细节,你就不知道同一卡车粮食可以在中储粮仓库前后开3圈,卖3次,只要给经手人好处。那么我们的粮食储备数字对吗?如果不知道细节,你就不知道同一个物业可以在几个银行之间反复抵押,圈出几十倍的贷款,那么我们的资产,现金流收益和坏账准备对吗?如果我们自己的资产的数字都会错几倍的,那怎么计量消费和负债?那我们算的CPI有多准? 如果你见过这些人,参加过他们的会,去看过他们的仓库,翻过他们的报表,我相信Tom兄你会跟我一样,陷入沉沉的思考,我们看的数字都对吗?当模型和眼前的现实发生巨大偏差的时候,我们选择相信哪一个?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