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兄,谢谢你的回复。看得出你对经济和货币学颇有研究,很钦佩 。申明一下我是搞产品技术的,经济学是业余爱好,所以只能就事论事地谈谈我的看法,回答一定不专业,请谅解。
我觉得Big Mac Index不是一个好的指标。主要有3点原因:(1)Big Mac Index基于用单一商品衡量purchase price parity的假设,它的本意是衡量不同地域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是个横向关系,而通胀是个纵向关系。所以用Big Mac Index来看通胀这个方法本身,并非用其长处。(2)Big Mac Index的基础是一个假设,即Big Mac这个产品是一个可以横向类比的、货币价值的一般衡量物 (universal gauge of purchasing power), 这个假设具有非常强烈的美国色彩,因为McDonald在美国铺天盖地。搬到中国就不太合适,因为中国人大多数不吃这个东西。我大致匡算了下,McDonald去年营收$27 billion, 其中美国$9 billion, 中国估计最多$1 billion. 占各国餐饮总消费的多少比例呢?分别是千分之3, 百分之1.3. 这个还是说明问题的,这个一般衡量物的假设不成立 (3) 中国的消费结构不同,中国现在买个房子很多要两代人的积蓄加一辈子还债,美国要轻松很多,从房价收入比就可以看的。这些因素必须考虑。所以,Big Mac Index只能用它的原理,再把它index到一揽子商品价格,这样有可比较性。至于这一揽子是什么东西,把70%人群的每月80%的消费类别做一个categorization, 就可以啦。
货币供应量的讨论比较复杂,我们的意见也不一致,主要不同点是居民存款。你认为居民存款相当于美国的IRA和Keogh balances, 所以大家都剔除出去,这样比较才公平。我觉得美国的IRA和Keogh balances应该对应于中国的养老金和医保,大家都是long term savings for retirement purpose, 很合适。居民存款不列入中国M2有点牵强,正因为中国社会没什么保障,这笔钱其实是multi-purpose的,买个房生个病,一会儿就花完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其实是一笔天雨修屋漏的钱,应该算liquid asset.
好吧,for discussion,我再退一步吧,把居民存款剔出去又如何呢?中国2015年居民存款余额43万亿,合$6.6 trillion. 其中60%定期,40%活期。活期总不好意思剔吧,那个是close substitute to cash. 好吧,就剔定期吧,那就是$4 trillion. 中国的M2是$22 trillion, 剔除以后,Adjusted M2 = $18 trillion. 相对于中国的GDP, 依然高得厉害。
其实中国需要超发货币是一种无奈的需求,实体经济不能创造利润,有活力的企业融资困难,基础货币流失严重,外资出逃堵漏艰难,为了维持经济体需要的基础货币,必须不断超发,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你看看现在央行一周就要投8500亿的流动性,实属无奈啊!根据中国的货币投放的规模,我测算我们的实际CPI大约是9%。有机会以后我来写。
粗糙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我喜欢心平气静地谈论问题,喜欢严谨的思维和逻辑分析带来的快乐,喜欢交流的愉悦。我们能够平和地探讨问题,是幸事,也是我的荣幸。论坛中几位,从来不看到他们有严谨的思辨,有推理的逻辑,有详实的借事喻理,一开口就是给别人戴个帽子,嘲笑几句,然后哈哈走人,此等水平不知道他们自己汗颜否。我很希望我们这样平和的分析能够给他们一些启迪,做严谨的学问很难,但严谨赢来的自身的收获、他人的尊重;而轻浮只是在水中望月,虚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