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老炮儿》这样的电影,也是一种悲哀

来源: 2016-01-02 00:31:1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谁都知道北京好,削尖了脑袋也要往北京城里钻,这个中因由连狗都懂,难怪老舍的《茶馆》里有句台词:“要不怎么说,就是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里嘛!”

从1949年共产党进城到如今,北京人口又250万增长到2500万。在1949年至1955年,北京市人口增加了400万,这400万差不多都是GCD的军队。所以,北京市人口绝大多数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北京市各种XX大院的人几乎100%是新移民,胡同的也几乎是90%,这是因为北京集中了全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部门,形成了所谓的大院;同时也有大量的各种服务行业和工人涌进北京,在四合院中形成了大杂院,拥挤不堪。四合院中的拥挤几乎完完全全是1949年以后的事。1949年以前,绝大多数的四合院都是满清遗老和民国新贵的家园。

今天的北京几乎与全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北京市的90%都是新移民,换句话说,人口进入城市的来源最终是从农村进城,从县城进省城的那些幸运儿。能够有一枚北京户口的人,都有一种上了船的心情。

在这种情况下,在北京大院以及北京胡同长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新移民。那些满人有很多在民国初期都隐姓埋名甚至是逃离了北京。因此,所谓的北京人,父母是第一代移民,很难说他们是北京人。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方言。然而,他们的第一代子女,被称为北京人,但是很难说他们从文化上继承了多少老北京风味。事实上,大院里的孩子,更接近于与老北京分道扬镳,几乎不搭界。胡同里面的人,如我所说,90%是外来户,因为是下层人,所以很多来自北京周边的农村。说这些人传承了老北京的文化,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人们是如何界定老北京的文化的?说起来不过是满清八旗纨绔子弟的那些玩物尚志的小玩意,玩票、字画、古董、遛鸟。这些个东西在后来的新北京居民看来,都属于封资修一类,基本上都是砸烂和批到批臭的。所以,今天说“北京情怀“,还真的不好说,什么算是北京情怀。北京大院的孩子与北京胡同泾渭分明这是和尚脑袋上的秃子,一目了然的。

新北京情怀几个标志性元素是,北京大院和胡同孩子的交集在什刹海的溜冰场上、拍婆子、打群架、莫斯科餐厅的罐装肉和偷银刀叉,此外,是将校呢、军刺、军帽、军挎、板砖。这大概是今天50-60后北京孩子寥寥可数的几枚标志。我们如果仔细地分析这几枚元素,只是军队子弟的军二代和胡同里面的胡二代之间的冲突, 而且这种冲突其实是很少的,这么多年来,颠来倒去的就是一个新街口”小浑蛋“。

北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王朔、叶京、冯小刚,后来的管虎我是才听说。就这么几个人,从1980年开始,就是玩这么几件事,溜冰、拍婆子、打架、莫斯科餐厅、将校呢,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顽主》、《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到《老炮儿》,北京其实就是这么几个人在折腾,无非是吃写字和电影饭的,而且是就这么几个元素重复冲泡,玩的全是人们的忘记,过一段时间,重新玩这几个。在玩的过程中,竟然玩到”北京情怀“,这令我吃惊。

曾经我认为众人总的评价是”北京人不排外“,本质上是,北京人不是北京人,他们北京还没混熟那。但是北京二代们渐渐开始形成”北京情怀"这种情愫了,开始怀念北京过去的日子了,开始以老北京自居了。事实上,北京二代们除了顿顿吃带鱼、免票猪肉、一个月一斤麻将,吃着比全国人民都好上一大截的副食品供应以外,从文化上,北京二代几乎没有机会创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了,北京是政治中心,在北京二代成长的年代,正是政治运动大泛滥的时候,几经政治运动的变迁,几乎人无完人,都是不同政治运动的受害者,所以北京人在吃了由中共特许提供的比全国好一大截的特供的之外,是中共的最大叛逆者。然而偏偏这一个北京二代最具特色的特质,却完完全全被新时代给和谐过去了。以至于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一种病梅的衰放,居然没有一个反骨,顶多是打打擦边球罢了。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二代们中的官二代更多的是得益于倒卖批件,后来是房地产和各种军火公司而大富特富。这些都在王朔一系的北京情怀中完全销声匿迹。王朔和冯小刚是靠反毛发家的,如今已经富了。大家都忘了毛是怎么回事,但都知道他们上一辈其实就是造反发家的。没有一个富人喜欢自己被共产,但是没有一个富人以为自己会被共产。居然冯小刚杞人忧天,开始了这方面的泛哲思考,嘟囔了几声,其中这个《老炮儿》,算是其中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