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表面繁荣,实则破坏了环境,尤其是毁了祖先流传下来的千万顷良田沃土,十几亿人的粮食供给已经不能自给,要在国际市场上进口。而国际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一旦进口受阻,中国就有可能出现粮荒,此乃隐伏的巨大危机。
官方宣传要保住18亿亩耕地,不知现在具体的准确数字是多少。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只是从我看到的现象,可以感到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这18亿亩,到人均就只有一点几亩。这一点点地可以养活一个人么?
再者,这十八亿亩的分布怎样?中国的地理环境是西高东低,良田多集中在东部,尤其是我生活的江南一带,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经过祖祖辈辈的传统方式的精耕细作,到处是高产良田,这里是中国最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记得我成长的家乡芜湖就是水田遍布,坐火车去上海时车轨两旁曾经是满眼的水稻田,夏季不时可以看到水牛在田中歇息。春天时秧苗葱绿,秋收时稻谷金黄。而现在这条路上稻田已经越来越少,变身为各种开发区和成片的商品房了。记得芜湖的开发区曾经空置了多年,杂草丛生。近年才有厂商入住。而那些商品房又不知有多少是空关的。在我家帮忙多年的保姆陶大妈的田地也被征用了,盖起了商品房。那田埂那阡陌的水田永远地消失了。灰色的城市像癌症在急剧扩张,侵蚀着良田沃土。大地的地平线上,茂密的树木被砍伐了,耸立起来的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自然的田园美景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少数人造公园的人工景观。芜湖附近的美丽山丘也因建筑对土石方的大规模需求而开采,残缺而裸露,如创伤,让人心痛。
而发生在芜湖的只是一个缩影。临近的苏锡常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苏州工业园区可是建立在中国最肥沃宜农的土地上呀。招商引资,发展工业解决就业是不错,可是不应该以牺牲良田为代价呀。那些工厂生产出产品廉价销往世界换来的外汇的很大一部分又被用于在国际市场上高价买回本来可以在自家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这真的明智么?将来技术再发达,中国人的子孙后代吃的粮食总不见的要从工厂的试管里生产出来吧。
2008年夏因我先生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我们一家从上海搬到上海和苏州之间的昆山居住了一段时间。期间又目睹了商品房和工业园区对良田沃土的侵吞。我们租住在一个小区的一楼,有个小院子,没有打理,杂草丛生。先生想把它变成个花园,让会种田的陶大妈种点花草和蔬菜。征得房东同意后,我找了工人清理了院子,发现要植土。工人报价六百元,从周围的建筑工地运来了一车肥沃的黑土。陶大妈看了说是上好的土。她从菜场买菜的菜农那里讨了些菜种,种了两季新鲜蔬菜。我这个城里人直观地感受到土地养人的魔力。有那么一小块地,就能种吃的,这是大自然和祖先对我们的馈赠。而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却这样轻易地毁了这份珍贵的遗产。
浇筑了水泥的土地再复原成富有生机的良田怕是很难。这些良田沃土是一去不复返了。苏锡常在中国也只是个缩影。“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广、天府之国的四川这些粮仓也在发生着同样的事情。难道中国的粮食生产之地要转移到青藏高原和新疆的戈壁么?如何不在这些地方开工厂?剩下的18亿亩耕地恐怕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分布在宜农地区的。
现在土地之殇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原先只有肉类十分之一的蔬菜价格已经和肉类一样甚至更贵。中国人已经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了。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这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