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车正式合并将加速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12月30日晚悉闻,中国宣布中国南北两车正式合并。考虑到时间,管理结构重组,股票换股等合并成本,中国南车以所谓“吸收”的方式购入中国北车后成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北原本一家,为了加强国内市场竞争,中国政府于2000年将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了南,北车两家公司。显然,为了竞争这一分拆决定是正确的。分家之初两公司规模很小,总体上北车略强于南车。但经过14年激烈竞争两车迅速壮大,旗鼓相当。现在中国南北两车均各自有20多家控股公司或子公司(南/北:21/29家)并且各自员工近9万。数据显示,截至2014930日,中国南,北车的注册资本约为100亿(/北:138/122亿);其未审计总资产分别约为1500亿(/北:1509/1529亿);未审计净资产近500亿(/北:498.98/491.74亿元);20143个季度报告期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南/北)848.90/641.66亿元和39.74/39.58亿元。海外市场方面,当初拆分时,中国北车的海外业务收入约为中国南车的两倍,但中国南车后来者居上。2014年前两季度南车的海外收入达45.9亿元,比北车23.2亿元)高出近一倍。另有财报还显示,2014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南车比北车高出约200亿元。这次中国南车能够吞并车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是,中国南车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要强于中国北车。目前唯一能出口的是南车的CRH380A车,其所有零部件、子系统等的知识产权均为中国所有。这与南车自身术团队强大的发和应用能力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中国北车的CRH380B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在当今高铁出海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拥有技术实力又拥有高铁出口资质的南车,自然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显而易见,中国政府合并中国南,北的主要目的旨在避免两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自相残。众所周知的两车之间的恶性竞争案例至少有两起,一起是在土耳其的一个机车项目招标中,中国北车竟然以低于成本价投标(令人费解的是,据说后被南韩的一家公司中标。这说明不总是出价越低越好);另一起是在阿根廷,中国南车提交的竞标价格比中国北车低了近乎一半。其实在今年10月份,中国北车赢得5.7亿美元的波士顿地铁项目合同时,南车也插了一杠子并参与投标。只是南车被马萨诸塞州交通部(MDOT)取消了竞标资格,这才作罢。显然,“外国渔翁”们得利于这对“中国鹬蚌”之争,因此中国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发挥加强监管和协调职能 。中国南,北车合并后应该大力整合管理结构,优化人员,设备,财力等资源。面向国际竞相争,要大力提高研发和应用能力,杜绝 南,北车以前出于国内竞争的目的,而在研发方面出现的大量重复投入。合并前,两车投入约占各自收入的2%,不及国际对手西门子的一半(西门子约为5%),考虑到两车研发投入多为重复部分,可想而知其实际效率就更低了。
 
图1。中国北车唐山客车公司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总装配生产线


 
2。中国南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在总装车间生产城轨列车
 
中国南,北合二为一之后,新的公司总资产近3040亿元,净资产1000亿。据预测2015年度营收也将会从2013年的近2000亿上升到甚至超3000亿元,这将是一个名副其实高铁巨无霸。德国轨道交通权威机构出版的《世界铁路技术备市场》显示,目前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中,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雄居前两位(其后5家国际企业排名3-7位分依次为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美国GE以及日本川崎)。中国两车合并后,其销售总额几乎相当于这5家国外企业营收的总和。
如果说当初南北分家是为了竞争,那麼现在合并也是为了竞争,只是舞台更大了,由国内竞争走到国际竞争面向世界大市场。这将为中国轮轨交通产能过剩找到突破口。中国现年产近6000各种车辆,即使城市大量扩建轮轨交通(包括城铁和地铁),实际年均需要量仍远低于该产能,特别是2016年以后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两车合并对中国的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另外,高铁装备制造输出会带动其他行业,特别是那些产能为过剩的行业(钢,铝,水泥,玻璃等)。车辆用铝合金机车底座,机车轮轨用钢;铁道轨枕和电杆用水泥;机车窗用玻璃;机车信号通讯;高铁电力输送系统和其它相关土建基础工程(边坡,桥梁,路基,隧道,车站等)。 毋容置疑,中国高铁制造在某个单项或许与国外对手有差距(如精密制造),但就整体高铁系统输出而言,则确实无人可比。
 
目前虽然中国已经与近20多个国家恰谈有关高铁工程(包括美、英、俄,印,墨,新、马、泰、缅、老、越、柬、土、委、沙特、利比亚、伊朗、罗马尼亚、巴西和波兰等),但真正拿下的海外高铁项目只有三个:今年7月通车的安伊高铁二期;在建设的沙特麦加高铁部分路段;和在建并原定于2012年完工的委内瑞拉迪—阿准高铁(该线路因委政府拖欠工程款而进展缓慢)。值得指出的是,这三个项目的共同点是均为土建项目,与大附加值的输出的车辆设备(动车组)和控制系统无关。故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高铁整体系统输出尚未在海外市场有实质性突破(如果波士顿地铁车辆不算)。应该提及的是,近来“得而复失”的中墨高铁合同算是一次最接近突破的机会。笔者认为,当今世界上金砖五国(巴,俄,印,中,南)最具建设高铁的条件(包括人口密度,资源规模和经济条件)并且政治环境也相对宽松,另外巴,俄,印,南4成员国也均有意愿考虑请中国帮助建高铁。笔者有理由相信,不管因政治斗争而高铁悔约的墨西哥,还是流产的“大米换高铁”项目的泰国,以及金砖4国或其它任何国家,只要想要多快好省建高铁,最终还是离不开中国这位世界铁一哥。两车经历由合到分,然后分而复合,看似重复,但显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目前中国南北车已经是连续三年为世界高铁装备制造业的冠军、亚军,无疑这不是正在更不是将要而是改写了当今高铁的世界格局。近悉, 墨国高铁又重新招标了,想必重组后的中国高铁将会志在必得。中国高铁必将走向世界,中国高铁加油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