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 与 “六·四”: 学运的两个极端


又到了12月9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
我个人认为,“一二·九”学运是学运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运,比“五·四”运动要伟大得多(虽然“五·四”运动不是单纯的学运),与处在另一个极端的“六·四”遥相呼应,分处学运的两个极端。

从口号看,“一二·九”学运目的明确,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态度端正。

12月12日的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935年5,6月间,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达成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之后,日本积极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策划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权,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

11月,在彭涛、周小舟、谷景生、姚依林等人的领导下,北平大中学校学生成立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女一中学生郭明秋为主席,姚依林为秘书长。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员会在学联建立了党团,彭涛为书记。   12月6日,北平学联召开代表会,通过并发表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宣言》。就在这天,传来了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将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广大同学和各界进步人士极为震惊。

12月9日上午10时30分,北平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6000余人涌上街头,奔向新华门,向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请愿。愤怒的学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立即停止内战!”

请愿群众代表向国民政府提出6项要求:
(1)反对华北自治及其类似组织;
(2)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
(3)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
(4)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
(5)不得任意逮捕人民;
(6)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北京大学的许德珩、中国大学的吴承仕等教授和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斯诺夫妇也参加了游行示威。

然而国民党当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仍然决定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12月16日清晨,北平爱国学生1万余人陆续走上街头,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大示威爆发了。

晚上9点多钟,城外四周的路灯全部熄灭,大批军警挥刀舞棍从四面八方向学生扑过来,许多人遭到毒打。由前门入城的学生想去宣武门接应,当走到西单绒线胡同西口时,遭到大批军警扑打,数十名学生被砍伤,街道上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在“一二·一六”大示威中,全市学生共有22人被捕,300余人受伤。   

12月18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大学的校长,联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宋庆龄、鲁迅、马相伯、沈钧儒、王造时、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李公朴、史良等爱国知名人士纷纷表示支持。

一二九运动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

根据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改编的电影【青春之歌】(故事片)(1959年)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1931年夏,抗婚出逃的地主女儿林道静投海自尽,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回,多才的余永泽更成为林道静的初恋情人.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林道静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波澜壮阔的`12·9'运动中,她和江华一道站在斗争的第一线, 领着学生队伍, 冲破军警的封锁, 在红旗下胜利前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