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香港系列四---香港的民主与民生

香港的事情,目前是全球舆论的焦点。

我们在谈民主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想到民生。香港民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地产霸权太狠了。

香港早年的掮客生意

香港本来吃的,一个是掮客的生意,就是海外的资金呼啦啦从香港进大陆;或者大陆的产品呼啦啦到香港,然后转口贸易到世界各国。比如非洲的手提电话,大概有75%的数量,都是从香港的重庆大厦这里批发出去的。

在深圳刚开始办特区,或者珠三角刚开放的时候,香港老板基本上就是带着资金、设备、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过来就搞定了。

但是大家都明白,这一块的劳动密集产业,本身在中国都是走到了头的。当时有不少香港老板被美国大公司把他们的利润空间压低得太狠,只能靠狠狠剥削农民工才可以赚钱。当时的打算就是迟早会做不下去,因为农民工的工资最后要上升,环保成本最后要变高,人民币汇率也会向上走。

可以说,珠三角开加工厂,这个本来是香港经济的一大支柱,最后要么被广东本地人接过去,要么转移到韶关或者湖南、江西。这里就有一个香港本来的这些人是不是要转型的问题。

但是最终的结果,这些老板是把之前刮农民工的血汗钱,全部投资了香港的房地产,当包租公了。因为香港房价大涨,那么这些包租公自己应该日子还不错,但是香港经济其实是有些问题了。

另外的一部分钱,其实是靠吃台湾和大陆之间的人流、物流和钱流——就是台湾商人飞上海,要到香港转机;进口啥材料,出口啥产品都是要从香港转。那么等到两岸三通一起来,这部分肥水就没有了。

当然香港民间和政府也不是没有努力过,其中提过的搞中药园、搞高科技园等等。不过,好像最后都变成了地产。

香港仍然存在的优势

那么香港目前还可以做的,一个是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最主要是吃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搞离岸中心的活。但是这一块,第一个你必须赢得中央的信任;第二个,其他的竞争对手,比如亚洲的新加坡,欧洲的伦敦、苏黎世和巴黎,大家都不会闲下来;当然还有上海的自贸区、深圳的前海、珠海/澳门的横琴,这些都是对手。这一块香港现在还有优势,但是能不能维持这个优势就看香港人自己的努力了。

香港可以做的另外一块就是航运中心。这个也是两部分,一个是空运,一个是海运。

空运的话,主要受到的竞争是来自广州白云机场。大家知道,香港的大屿山机场只有2个跑道,现在是一个钟头可以起降61架飞机,基本达到饱和状态了。要扩建第三条跑道就要填海,会对中华白海豚有影响,这个就被环保组织阻击得非常厉害。反对人士认为,现在香港因为忙于开拓大陆2-3线城市的航线,让较小的民航客机降落,所以才会饱和。如果放弃国内航线,全部做国际航班的大飞机的话,你是不需要第三条跑道的。这里面临的竞争,就是白云机场会有5条跑道。

海运的竞争,主要还是来自于广州的南沙港口,就是黄浦那里,名字没记错吧?但是这个要看珠三角的产业布局。

如果深圳是主要的产品集散地,那么从深圳自己的港口(东边大鹏湾的盐田港口,西边的一大堆港口),从深圳到香港,还是从深圳到南沙,就是看你成本、速度、方便等等。我们曾经从深圳往英国发东西,发现手续啥的,还是从香港走比较容易。但是前一阵子,香港码头工人罢工很厉害,后来学联出来声援,发动学生去占领长实(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李嘉诚辖下公司的旗舰)的办公室,还去堵李嘉诚的家。所以这次占中,码头工人也出来帮了把学生。上次罢工的问题,就是香港码头的成本太高,已经碰到了和南沙港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随着国内开放度的扩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方面你可以看到香港的竞争力会愈来愈弱,这个趋势是不变的。

那么香港经济的第三块,就是依托于旅游业的服务业。这个就是引起不少香港人反感的自由行了。自由行的主要问题就是很多香港平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但是自由行的最大好处却是去了地产商那里。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