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巴铁”与“阿三” 谁对中国未来发展更重要?

习习秋风中,习总结束了南亚之旅。

 

在中国与亚洲地区的关系中,与南亚国家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相对薄弱一环。随着在东海问题上中日交恶,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由与东南亚数国缠斗,反而提升了南亚国家的地区分量,使他们进入中国地区战略的大棋盘。

 

提到南亚,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而想到中国将巴基斯坦称为“巴铁”,把印度称作“阿三”。笔者无意借用这两个词的感情色彩来褒贬印巴,只是希望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印度与巴基斯坦现实与未来。以及对中国而言,到底哪家更重要?答案或许不那么重要,但分析的过程有利于解疑释惑。

 

 

其实印巴到底谁对中国更重要,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印巴之间谁是世界大国?谁能促进中国利益实现?这既是中国外交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是中国内政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印巴之间谁是世界大国?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没错,是那个被中国人揶揄的“阿三”。从国际影响力上讲,印度加入金砖国家组织、也是G20成员,还是代表第三世界的不结盟组织及77国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已然是世界大国的“范儿”。

 

从经济角度着眼更是如此。根据现有资料,印度的GDP2013年为2.1万亿美元, 而巴基斯坦则是2300亿美元,只有印度的12%。光看经济总量,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八经济大国,不仅比俄罗斯高,也比意大利、加拿大等西方七国集团成员高。

 

毫无疑问,印度的经济已经开始起飞,2013年的增长率突破5%。有专家认为,其就如同中国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困难重重,但没有停下的理由。而巴基斯坦的经济状况十数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人均GDP比巴基斯坦人均GDP都要高,双方未来的差距可能还会拉大,使巴基斯坦在印度面前越来越被动。可能也会让巴基斯坦越来越失去国际社会的关注。

 

当然有人会说,成为世界大国就意味着一定和中国友好吗?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不是所有大国都会和中国友好合作,比如日本和中国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争端,其实阻碍了中国面向海洋的发展战略;但不要忽视,中印在国际上的合作,要远大于彼此之间的分歧。这是友好合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国高层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虽然中印边界问题没有解决,但这和中日钓鱼岛争端有本质的区别:边界矛盾没有成为中印发展关系的条件与矛盾,而是日益被中国和印度视作两国关系常态化一部分而已。

 

笔者了解到,1981年中印就边界问题启动磋商进程以来,两国为解决边界问题先后建立了副部级官员会谈、联合工作小组会谈、中印边界问题外交与军事专家小组会议、特别代表会晤,以及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等多层次的协调沟通机制。可以说中印边界基本上摆脱了战争的阴影。至于所谓的敏感事件大多是双方媒体的炒作。反观中日钓鱼岛争端则完全没有中印边界的这种成熟的接触机制。

 

即使中印边界问题,也没有阻隔中国重大的战略部署——“西进战略”。

李克强上任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印度,并提出了“中印缅蒙经济走廊”的倡议,这本身就是对印度的重视;习近平这次的南亚行,印度是毫无疑问的最重要一站,习李上任以来造访同一个国家的例子非常罕见,可以视作是中国为中印友好甚至中印携手的“背书”举措
 

 

正因为印度是世界大国,中印边界矛盾又没有成为中印发展关系的障碍,所以中国外交才有理由对印度更加重视,而且从中国高层的不间断布局南亚政策来看,这种趋势今后还会持续与加强。比如印度在国际问题上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与中国利益相配合的伙伴。对中国而言,这种战略所得的回报符合中国外交的既定目标。

 

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个立场一致的朋友,对被西方视为“孤独的大国”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只能是国内经济分量足够、同时拥有国际政治话语权的世界大国。除了俄罗斯之外,印度是这个角色最合适的“扮演者”。因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中印协同,或许会促使中国的国家利益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对叙利亚问题的看法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维护上、还是对美国在乌克兰问题的态度上,中印都持有相同立场。再加上俄罗斯,三方双方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准盟友”的关系。同时三国又都是金砖国家成员,还有消息称印度将加入上合组织。这些都是中国将印度视为世界大国的基本出发点。显然和印度相比,巴基斯坦的外向型能力尚且不能成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第一层次”的战略伙伴。

 

巴基斯坦虽然不是世界大国,但在地区事务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和巴基斯坦双方都用加强双边关系来制约印度的外交,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中巴维持“铁盟”关系的基石。

 

最近一段时间,在反恐问题上巴基斯坦的作用与付出也要大于印度。中国官方已经研判,恐怖主义将是中国西部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中国在西北部与上合组织结成了打击三股势力的“同盟”;在西南部与巴基斯坦加强打击的力度。这成了“巴铁”的新内涵。

 

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和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态度非常友好,但很多中国人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巴基斯坦的最大援助国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美国在巴基斯坦有驻军,尽管很少,但象征意义颇大。不过随着美军撤出阿富汗,巴基斯坦对美国的重要性在下降;由于中国西部恐怖袭击多发,巴基斯坦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上升。

 

不过这种“上升”机遇和风险并存——维持中巴关系稳定向前的中印关系出现了战略性调整;反恐合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都可能会制约到未来中巴关系的走向。

 

应该注意到,正是因为反恐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和细节取舍,导致了美国和巴基斯坦关系的恶化;未来在反恐问题上,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否会复制美巴关系的老路,应该引起中方的高度重视。

 

笔者曾经与在华巴基斯坦官员接触,虽然巴方表态积极支持反恐,但也不远多谈双方的反恐合作与效果。其实从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和意识形态上都能分析出,该国在反恐行动上确实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制约因素,比如恐怖分子的宗教化宣传对其会产生一些影响。以至于美国方面敏感的察觉到了中国私下表达的不满,并将其公开给了国际社会。

 

 

当然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因素也存在。除了暂时搅动不起波澜的中印边界问题之外,印度和域外国家的合作,比如印日交流、印度和越南的合作,都可能给中印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但判断中印关系是否健康的标准,应该是看印度在这些外向型行为中,是否存在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观故意”。如果只是正常国家往来的一部分,则没必要对此风声鹤唳。就如同俄罗斯向越南推销武器,不会影响到中俄关系国际层面合作的战略大局一样。

 

大国关系肯定存在合作与竞争的双面,中印也不例外。但中印所谓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内向型的,即维护主权的领土争端,不似中日争端体现的是不同的国际战略观,因而竞争关系主要是外向型的,即发展与制约、走出去与困住你的关系。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未来肯定成为全球经济翘楚的趋势下,印度在经济方面已经失去了和中国争夺经济地位的筹码。印度人对此也很现实。所以在经济方面来讲,中印的竞争关系日益趋弱。

 

从政治方面来讲,中国已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被认可的政治大国,更是现有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那种认为印度挑战中国地位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相反,印度要实现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有求于中国的一面更大,而且也必须要依托一定的国际平台——诸如G20、金砖国家、东盟、上合组织等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在这些机构和机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印的政治合作意愿其实大于分歧。

 

整体而言,印度是一个发展方向基本确定的世界大国,而巴基斯坦则是一个发展方向不确定的地区大国。与印度搞好关系是中国大国外交的考虑范畴;而与巴基斯坦继续“铁哥们”下去,也符合中国在南亚外交和反恐外交上的利益取得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