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伟大作家浩然

来源: 淡黄柳 2014-09-07 13:34:0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840 bytes)

 

 


 

 

      浩然(1932年-2008年2月20日),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乐土》等。原名梁金广,祖籍河北宝坻,1932年生于开滦赵各庄矿区,在蓟县王吉素村长大。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 1954-1964年先后在《河北日报》、《友好报》(俄文)和红旗杂志社任新闻记者、编辑。先后任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三河市文联主席及《北京文学》、《大平原》和《苍生文学》杂志主编。他于1949年开始练习写作,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56年,浩然以歌颂新人新事、充满浓郁泥土气息的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步入文坛,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其后几年中,又相继出版了《苹果要熟了》等三部短篇小说集。1964年底,浩然调北京市文联工作,成为专业作家。他勤奋创作,作品连连。到1966年“文革”前夕,他共出版了10部短篇小说集、4部儿童文学集、1部散文集,并推出了他的代表作、120余万字的三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

    《艳阳天》一问世即引起强烈反响,让浩然家喻户晓。他收到中国各地热心读者的来信一万余封。后来,同名电影的上映更使这部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萧长春、弯弯绕、马小辫……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位个性突出、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形象。1999年,面向全球华人世界的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 100强”,1949年至1976年的中国大陆小说,只有浩然的《艳阳天》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榜上有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浩然还出版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经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度沉寂,浩然重返文坛,又相继创作发表了中篇小说《弯弯的月亮河》、《赵百万的人生片断》和长篇小说<乡俗三部曲>、《晚霞在燃烧》等一大批颇受称道的作品。八十年代中期,他以一部反映新时期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苍生》再一次令文坛瞩目,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又一次崛起”。浩然一生创作了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新华书店的统计资料显示,仅在中国境内,浩然的作品就有50多种,发行一千多万册。他说:“写农民、给农民写是我自觉自愿挑起的担子,我要把这付担子挑到走不动、爬不动、再也拿不起笔时为止。”他把对农民的深沉感情,都写进了作品里。

  1997年5月,在北京市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浩然当选为北京作协主席,2003年9月后任北京作协名誉主席。浩然关心北京市的文学艺术事业,为发现、扶植、培养文艺人才,殚精竭虑。晚年,浩然舍弃京城的安逸与舒适,扎根基层,定居京东三河县(现为河北省三河市),致力于培养农村文学青年和乡土文学作者,他把这一工程叫“文艺绿化工程”。他筹建三河县文联并出任主席,创办并主编了旨在“让苍生写,给苍生看,抒苍生情,立苍生传”的文学季刊<苍生文学>。在浩然的努力下,短短六七年间,三河县便形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作者群,还出版了三河本地作者的文学丛书< 三河泥土文学丛书>。对于浩然不惜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而全力培育文学青年的行为,有人不理解,表示惋惜,浩然却说:“我自己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是业余作者出身,因此我了解文学小苗最急需有人伸出热情的手加以扶植。”他浓烈的“文学绿化情结”和甘当人梯的行动,受到京郊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赞扬。

  2002年11月11日,浩然因脑血栓再次复发住院,从此一直处于深度脑昏迷状态。2008年2月20日,浩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浩然遗体告别式定于2月28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举行,其骨灰与2006年去世的老伴一同安葬在河北三河市灵泉灵塔公墓。

  人们在谈论文革文化的时候,就不能绕开一个人,那就是浩然。在文革时期,浩然这个16岁入党,32岁写出长篇小说《艳阳天》、只上过三年小学的农民子弟,创造了中国文坛的“奇迹,亘古未出现过的奇迹”(浩然语)。

  十年“文革”中的浩然,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六年(1966-1972),浩然出于对共产党、毛泽东的感情,拥护“文革”,并“出于自己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浩然语),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和一些短篇小说。第二阶段为后四年(1973-1976),由于《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受到了“四人帮”特别是江青的青睐,浩然本人也在天桥剧场、钓鱼台、大寨、人民大会堂等地多次得到江青的接见并拟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艳阳天》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1973年出品,导演林农,主演张连文、郭振清、张明子、马精武)。

  1974年,浩然被江青“亲自委派”到西沙群岛前线体验生活,回京后写出了<西沙儿女>(诗体小说)。后又奉江青之命视察大寨并写成《大地的翅膀》(报告文学)。浩然还参加了中共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四届全国人大。1976年9月,成为文学界唯一参加毛泽东治丧委员会的代表。常以“文学工作者”、“文化界人士”名义参加外事接待、见诸报端,还曾出访日本。

  肖复兴第一次与浩然见面是20年前的事。“当时我和他应邀到天津给青年作家改稿,我们住在天津第一招待所的同一层楼上,晚上没有事我们就一块聊天,那段时间我们过得很开心。”肖复兴说,当年听浩然的名字如雷贯耳,没想他如此谦和、平易近人。肖复兴和浩然相处最大的感受是,他非常坦诚,“我们在聊天时不自觉地就聊到他在‘文革’期间发生的那些事。关于创作,关于自己对时事的想法,我能感觉到他当时的内心是矛盾的、彷徨的、挣扎的。一方面他在对过去所做的事进行反思,一方面他要面对未来,如何振作起来东山再起,介入新时期的文学事业。”肖复兴说。肖复兴还说:“他是个农民,他的一切错误或贡献都是农民式的。”肖复兴认为,尽管浩然的创作受当时政治观念很大的影响,但他的创作始终心怀农民,关心民生疾苦。雷达得知浩然去世后颇为感慨。“他也是我关注已久的作家,早年我曾对他的创作写过专门的论文。”

  在雷达看来,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的《艳阳天》文本具有很大文学史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虽然带有为当时政治服务和阶级斗争色彩,但由于作者对中国农民的熟悉、人民意识,其中塑造的一些主要人物形象还是有血肉的,颇为人称道。纵观他的创作,可见他是个有良知、有人民意识的作家。”雷达说。与此同时,鉴于浩然作品带有的为当时政治服务倾向,雷达认为浩然是“十七年文学”最后一个歌手,“包括《金光大道》在内的所有作品,给浩然的创作贴上了鲜明的标签,与当时的政治意识靠得太近,这对于一个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但浩然似乎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他是真诚的,也是不无固执的。”雷达说,“文革”后浩然也做了很大努力,创作了像《苍生》等在内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

  梁晓声与浩然没有什么交情,“我们也仅仅见过两面”,不过浩然的作品早为梁晓声所熟悉。“早些年,作为知青我还在北大荒插队时,就读过浩然的不少作品。最为熟悉的就是他的<喜鹊登枝>。那时,为了掌握写作技巧,我们一帮文学青年,还曾就浩然的一部儿童小说进行过研讨,结果获益颇丰。”据梁晓声介绍,他与浩然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次饭局上见过一面,“当时我和他挨着坐,只在吃饭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但透过话语,我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厚道的人,朴实而诚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梁晓声看来,浩然在“文革”期间创作的包括《西沙儿女》在内的作品,的确与政治靠得很近,“但在那个时期,完全由不得他,他也是被时代所裹挟,这一点我能理解他。”

  铁凝认为:“浩然是中国五六十年代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我们这一代作家都对《艳阳天》印象深刻,他几乎整整影响了我们一代人。”当记者问她如何评价浩然的文学价值?在铁凝看来,浩然的作品虽然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是他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笔下的形象,比如滚刀肉,弯弯绕,鲜活,有生命力。“我相信,他对乡土的眷恋是真挚的,深厚的。”

  身为父亲在外人眼里,作为著名作家的儿子,是多么风光的事。浩然长子梁红野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眼里他永远是父亲,而不是什么戴着光环的作家。”梁红野说,他从小就看父亲的作品,尤其喜欢《艳阳天》,少年时代曾经反复看,“越看越有味道,它让我从中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身为作家,浩然并没有要求子女将来和他一样从事创作,“父亲很开明,尊重我们的选择。他常对我们说,不要老想着要大福大贵,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健健康康就是他对子女最大的期望。”梁红野说,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他当好长子,“小时候我很凶,总是和弟弟妹妹们闹别扭。有一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大哥,你有责任和爱心照顾好你的弟弟妹妹,他们是你的亲人。当时我不明白他说的话,后来的某一天,我突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我们兄妹至今都相处得很和睦。”

  谈到浩然,听到最多的感慨是,“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对浩然或褒或贬的评述中,能感觉到,浩然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成了一段历史时期文化标志的代名词。解玺璋在博客里写了一篇怀念浩然的文章,有三百多条留言,其中很多人表示怀念从收音机里听《艳阳天》的岁月,还有不少人说,读着《艳阳天》开始了萌动的青春期,批评的留言不足三十条。

  浩然的遗愿是最终没有写出“文革回忆录”,他曾说过写作动机,要“说清楚”自己“不是蟊贼,不是爬虫,而是一个普通的文艺战士,一个有所贡献、受了伤的文艺战士”。解玺璋说:“可以看得出,那些批评他的大多不是从作品出发,而是指责历史漩涡里的他,可是,我相信,如果批评者真的读了那些作品,而不只是道听途说,应该就不会轻易地把一个简单的标签,比如‘他的文学价值远远小于他的时代意义’贴在一段无比复杂的历史身上。”

  在浩然的追悼会上,一些从河北三河赶来的农民泣不成声,大多说“他是一个好人。他真的是一个大好人”。最后解玺璋说,“试想哪个作家会把自己的时间腾出来给业余作者呢,但浩然做到了,而且心甘情愿,晚年他躺在病床上还帮他们改稿子。”

 

所有跟帖: 

不否认浩然的小说写得不错。但那个年代,除了他的书,还有哪位作家的作品能够读到? -京华人- 给 京华人 发送悄悄话 京华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18:02:54

姚雪垠,,,,, -偃月劃戟- 给 偃月劃戟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18:37:56

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是在文革前出版的,第二,三卷是文革后80年代前期出版。而第四,五卷是他去世后出版。 -京华人- 给 京华人 发送悄悄话 京华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18:48:21

咋总觉得姚写的李自成像共产党员,伟光正呢? -fortlee- 给 fortle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19:07:00

写得跟共产党一样厉害,引来种种疑问:那他怎么会失败? -lky- 给 lk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19:44:16

文革中出版小说仅仅大约100部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8/2014 postreply 11:10:43

楼主生不逢时, 没能在文革时大显身手,错过了良机.现在经常穿越时光,玩时间差游戏 -weston- 给 weston 发送悄悄话 westo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19:13:04

你的眼力好差 -weston- 给 weston 发送悄悄话 westo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23:14:13

可惜淡黄柳生不逢时,如若生在那个时代,就没浩然什么事了。 -eRandom- 给 eRandom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8/2014 postreply 07:09:48

凭良心写作的浩然,赞! -东坡学士- 给 东坡学士 发送悄悄话 东坡学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8/2014 postreply 10:59:03

当然不能苟求人,那时的作家只能歌功颂德。 -墨游- 给 墨游 发送悄悄话 墨游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08/2014 postreply 12:46:37

浩然生前最不解的是,“改开”以来只见大肆炒作老舍之死,却始终不见有人向他这个见证人认真了解、调查过事件真相。 -美式国际独裁民主制- 给 美式国际独裁民主制 发送悄悄话 (831 bytes) () 09/08/2014 postreply 23:02:10

更正补漏:有卑鄙文人居然在“改开”初期向想见浩然的外国作家代表团成员撒谎说,浩然其实连字都不识多少,算不得作家。 -美式国际独裁民主制- 给 美式国际独裁民主制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08/2014 postreply 23:10:0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